高邮怎么样(高邮素质低)


高邮湖是江苏省的第三大淡水湖(前两个是太湖和洪泽湖),同时也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 。高邮湖的“出名”和当地的特产有很大关系,一些高档的水产品更是饱受市场赞誉,尤其是青虾、河蟹、银鱼三种 。
历史上高邮湖的水质相当优良,为各种鱼类、鸟类、水生植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湖中经常能看到成群的湖鲚、银鱼、鳊鱼、黑鱼等特种水产 。在捕捞旺季,渔民一网下去就能收获上万斤的湖鲚,其中绝大多数都被当成饲料,用来养殖螃蟹 。
渔民打捞湖鲚和大银鱼
银鱼和湖鲚是高邮湖中产量最高的水产品,其中的银鱼指的是大银鱼 。由于大银鱼闻起来有一种黄花草的清香,因此也被渔民称为黄花银鱼 。在种群数量丰富的时候,高邮湖的大银鱼不仅能供应本地市场,还被加工成了银鱼干,远销韩国、日本等海外市场 。
银鱼
然而,无论是大银鱼还是湖鲚,其野生资源都面临着一个威胁——围网养殖(典型的高污染养殖) 。
高邮湖发展围网养殖有两个明显的优势:首先,高邮湖本身水位较低,浅滩面积很广,非常适合发展围网养殖;其次,高邮湖的湖鲚产量向来很高,由于经济价值不高,这些湖鲚就成了养殖户们的“廉价饲料”,用来养殖螃蟹效果非常好 。
在上世纪80年代初,高邮湖地区就开始出现围网养殖了,刚开始只是一小部分养殖户在利用湖鲚养殖河蟹 。但在丰厚利润的刺激下,当地渔民一哄而上,纷纷开始跟风养殖 。
高邮河蟹
同一时期,湖区的渔业资源也遭到了过度开发,过度捕捞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十几年的“圈湖运动”过后,高邮湖的围网一片接着一片,几乎随处可见 。这种养殖模式确实让很多人大赚了一笔,但围网养殖毕竟还是“靠天吃饭”,投入的成本高,养殖的风险也很大 。一旦碰上洪涝灾害,养殖户基本都亏得血本无归 。
当地渔业部门也经常把养殖户组织起来进行技术培训,试图将围网养殖向生态环保的方向转型 。但由于养殖户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差,而且懒惰思想也已经根深蒂固,因此生态养殖一直难以大面积推广 。
河蟹的围网养殖
在“环保风暴”的影响下,国内很多湖泊的围网养殖都被拆除或整治,但是高邮湖的围网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2016年高邮湖的围网养殖面积还有1.3万公顷,就在这一年,高邮湖的水质进一步恶化为IV类和劣V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饮用水源地的水质标准 。
为了保护好饮用水水源,当地政府在2017年拆除了自来水取水口二级保护区内1450亩的围网,但诸如此类的小范围整治只是为了解决“燃眉之急”而做出的“权宜之计”,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
高邮湖的总氮、总磷超标率较高,富营养化趋势非常明显
2020年的一份调查显示,高邮湖及其附属湖泊中的围网面积还剩下51.7平方公里,其中高邮湖的围网养殖面积还有13.5平方公里 。绝大多数养殖尾水都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了湖泊,导致水体总氮、总磷严重超标,部分集约化的养殖水体还有明显的恶臭气味 。
水质恶化不仅威胁到了湖中野生鱼虾的产量,也导致高邮湖的水体净化能力减弱,水生生态系统逐渐退化 。再加上湖滨地区屡禁不止的围垦行为,大面积湿地被开发成了农田和畜禽养殖用地,湖滨面积不断萎缩,这些都给高邮湖的生态治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
为了养护资源,保护生态,当地渔业部门采取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行动——在湖区建成上千亩的人工鱼礁 。人工鱼礁原本是在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工程,一般由橡胶轮胎、水泥制件构成,主要目的就是为鱼类、虾蟹类、贝类等提供一个繁殖和栖息的“安全屋” 。
各种类型的人工鱼礁(设计图)
从2015年开始,高宝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的简称)渔管办投入了85万元资金,在大银鱼、湖鲚国家级水产种质保护区投放了1600个人工鱼礁,其中有300个礁体是由轮胎组成 。这种资源恢复措施在国内(尤其是内陆)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养护效果也确实不错 。
人工鱼礁投放完成后,研究人员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跟踪监测 。结果发现,生活在人工鱼礁区的鱼类、虾蟹类体重是其他水域的4.4~6.1倍,水生生物的密度也明显高于没有放置鱼礁的区域 。
和人工鱼礁一同“发力”的,还有“封湖禁渔”和“增殖放流” 。
高邮湖于1991年初次禁渔,当时的禁渔时间不到3个月;到了2013年,江苏过水性湖泊(包括高邮湖)的禁渔期进一步延长到了5个月 。2019年,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受到高度重视,高邮湖的禁渔期也进一步延长到6个月 。另外,近几年高邮湖地区增殖放流的力度也越来越大,仅仅在2017年1月,放流的鱼苗总重就有109万斤,耗费的资金达400万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