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的鉴定和研究 玉石鉴赏( 二 )


其他“四大乐器”如玉琮、玉圭、张瑜和玉璜都是有偿的 。
可见他的玉器收藏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 , 而非主观选择 。
收藏古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活动 , 有着必然的机缘巧合因素 。
即使李受过良好的教育 , 见多识广 , 如果没有出土的玉像 , 他的收藏也不会有这些品种 。
所以古玩市场上流通的是什么样的商品 ,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条件 , 直接影响着后世对古代物质文化的认识 。
《考古图》之后 , 是《过眼云烟》 。这是一本散文书 。周觅(1232-约1298)是宋朝的一名官员 。公元1279年 , 元朝建立 。他隐居并致力于写作 。
他酷爱各种古董 , 包括玉器 。
他拥有一些古董 , 可能不是很大 。但他对自己见过的每一幅画、每一幅书法、每一件青铜器、每一件玉器都做了详细的笔记 , 并整理集成了《过眼云烟》一书 。
正是在这本书里记载了第一个关于假玉的故事:
“藏于易所作的《刘浙藏舆服》可宽一尺 , 厚三寸 , 厚半寸 。两个是双咬 , 中间压了七个篆书 。他认为于的控水符非常珍贵 。我认为假的东西也是.........................................................................................................................................................................没有工作也不奇怪 。”
刘博一不是唯一的书呆子 。在他之前 , 聂崇义也是一个把古代文学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 。显然 , 南宋的许多文人都相信“元鬼Xi玉”的传说 。
大意是大禹治水有功 , 被赐玉圭 。因为相信这个传说的人很多 , 玉器工匠们看到了机会 , 创造了“大禹治水咒”(形状类似何炅咒) 。
刘博一天真地以为自己买了一块夏朝的古玉 。小心 , 看到文中的瑕疵 , 指出篆书不是夏朝发明的 。
严格来说 , 刘博一的玉牌不是假货 。
因为它不是对真实事物的模仿 。只能算是一个“假东西” , 是一个投机取巧的玉器工匠造出来骗人的 。
仔细地用文字记录下他见过的古董 。画家朱德润用他的绘画技巧来描述他见过的玉器 。公元1341年 , 他创作了一幅10英尺长的卷轴 , 上面绘有26件玉器 。
他模仿考古图的格式 , 对每件玉器都做了简要的文字介绍 。由于那些玉器不是他自己收藏的 , 他不知道是从哪里购买的 , 只能提供物主的名字 。
朱德润将此卷轴命名为《古玉图》 , 说明他认为图中的玉器都是旧的 。
他的文字介绍中经常提到“色如红皮而内质为白”、“古色如红枣”、“黑点”、“银带水” 。其他判断古玉的标准还有“古雕” 。“地方花有所失”“文藻蚀尽” 。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 , 这些标准显然过于主观 , 不够科学 。另一方面 , 朱德润似乎也在说 , 新玉不会有古红之色 , 做工与古玉明显不同 。
古代玉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蚩尤环” , 环上有五种介于昆虫和野兽之间的动物形象 。
蚩尤是传说中与轩辕黄帝作战 , 被轩辕黄帝打败的部落首领 。
古玉图中出现的蚩尤戒指 , 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枚新石器时代玉环十分相似 。
另一件刻有类似人物的玉环于1987年在浙江余杭尧山出土 。
其实戒指上刻的动物是不是蚩尤并不重要 。
台北故宫现存的蚩尤戒指是否就是古玉图中的那枚 , 是个有趣的问题 。
但最重要的是 , 到了元代 , 史前玉器开始零星出现在古玩市场 。
收藏者可能会把新玉误认为古玉 , 但没有看到古玉是不会面对的 。
朱德润之前没人提过“蚩尤环” 。既然没人提 , 就不会有仿制 , 可以推断他看到的是真正的古玉 。
比较李和朱德润的解释 , 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时代的鉴赏家对玉器有不同的理解和关注 。
李从来不觉得有必要解释为什么他把他的14块玉称为“古玉” 。
北宋时没有人随身带剑 , 玉剑饰品自然是古代器物 。
淡水玉等饰品 。当时并不流行 。
因此 , 李认为他的玉器是可以期待的古董 。
他所关心的是通过《周立》、《诗经》等古籍来研究那些玉器的用途 。
这些古代收藏者通过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 绘制出自己的收藏图案 , 一直延续至今 , 不仅让我们的后人了解了古人的收藏环境和理念 , 也表达了对玉文化传承的更多尊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