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 三 )


中国的辩证思维以追求和谐、协调、统一为目标,强调“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矛盾的和谐统一,很少关注矛盾的对立之间的差异、排斥和斗争,尤其不主张矛盾的对立与生死的不相容 。这种思维的好处是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人类的和平发展 。缺点是片面追求和夸大矛盾的同一性,忽视斗争,容易导致思想封闭保守,阻碍新事物 。
直觉思维
所谓“直觉思维”是相对于“逻辑思维”而言的 。直觉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思想和流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亨里柏格森(1859~1941)和贝内德托·克罗齐(1886~1952) 。
直觉主义者推崇直觉,贬低理性,肯定直觉是比抽象理性更根本、更重要、更可靠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认为理性只有依靠直觉才能有意义(克罗齐),所以哲学应该以直觉为基础(柏格森) 。这种思维的特点是不需要概念、判断、推理、分析外部事物或积累经验等逻辑形式,而是凭借主体的神秘意识、灵感、经验和感知,在瞬间直接抓住事物的本质 。
作为逻辑的三大发祥地之一(另外两大经典逻辑是古希腊的形式逻辑和古印度的启蒙逻辑),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丰富多彩的逻辑思想和理论,这在惠施、公孙龙、墨家、苟况、韩非等人的著作中都有所体现 。
道家最早提出并最早使用直觉思维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是世界的本源,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是唯一的终极,但“道”是听不见、说不清道不明的,不能用名言、概念来认识,只能通过直觉或经验来感知或实现,从而实现和体现道 。庄子作为先秦道家的重要代表,主张“坐禅”“坐忘” 。所谓“精神斋戒”,是指在一切知识消除后,保护特殊心灵的空与静(“空”即精神斋戒),使“道”得到充分的把握和理解(庄子《人间世》) 。
所谓“坐忘”,就是“托身、聪明、从形知、同大同”(《庄子大师》),即破坏四肢的智能心智和屏幕,以达到“内不知外,外不知内”的目的,从而制造一种心理混乱(“失神”)其实这是一种处于自发状态的神秘直觉 。

佛教也重视直觉思维 。佛教的“般若”其实是一种直觉思维 。佛教的直觉思维,既排斥感性认识,也排斥理性认识,强调通过般若的空寂智慧,一目了然地看到一切真理的特殊智慧 。禅宗吸收了庄子和玄学的方法,并结合佛性本体论,提出了“自然即佛”的“悟佛”说(与北方佛教的“渐悟”说相比),“无字”……………………………………禅宗的“悟佛”说曾经对中国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儒家也很重视直觉思维 。先秦时期,孔子说“默而知之”(《论语》)、孟子说“良知智而知天”和“良知善能”(《孟子·尽心》),都具有显著的直觉思维特征 。
宋明时期,朱成的《大学章句》和王陆的《从我心求理》等都是直觉思维的表现 。梁漱溟(1893~1988)指出,“孟子说的良心而不在乎,他能学的好能力而不学,今天我们称之为直觉”,“这种敏锐的直觉就是孔子所说的仁” 。
何霖(1902~1992)进一步指出,“王陆所谓的知识或良知,朱成所谓的无知,....是探索他们所谓的心理学还是理学,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哲学或形而上学的直观方法”,“朱的和陆象山的直观方法只是互相代表着一个方面 。陆象山的直观方法注重内省自己的内心,发现真实的自己 。朱子的直觉法则注重对物质性的外在认识和较差的阅读” 。
直觉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能有效突破认知的程式化,为思维的发挥提供灵活的想象空,对伦理学、美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即使对于注重证据的自然科学,直觉思维也有其一席之地 。
比如,居里夫人(1867~1934)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其中不乏“大胆的直觉” 。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曾敏锐地指出,“科学知识不仅是理性的,而且是物理的、直观的”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11 ~ 2009)也明确指出:“单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无法创造或突破的;要创造突破,你必须有灵感 。”物理学家汤川秀树(Hideki Yukawa,1907~1981)热情地预言,“如果我们更加注重直觉或大胆的想象作为抽象必然趋势的补充,基础物理学的另一次复兴是可以期待的” 。

直觉思维是没有中间推理阶段的思维过程,具有直接性、自发性和非逻辑性的特点 。直觉思维虽然具有逻辑思维无法替代的优势和特点,但同时也不得不指出,直觉思维强调灵感,忽视逻辑,强调经验,忽视思辨,强调直觉,忽视论证,容易导致思维的模糊性和不精确性,不利于思维的形式化和量化,容易导致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可能会阻碍自然科学的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