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

中国思维(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在哲学思辨和理论思维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大端和大向可以用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和直觉思维来代表,这也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
整体思维
所谓整体思维,就是从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
整体性思维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关系和整体功能,论述天与人、自然与人、主体与客体、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达到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这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和中国传统医学中非常突出 。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已经诞生 。《周易》“推天使人明”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论证的基本依据之一 。其目的是揭示人、天地、自然的关系,从而合理地指导人们的行动 。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时对应,同灵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别”);所以,人要遵循天地之道 。“夫君大人,与天地和谐,与日月和谐,与四季和谐,与鬼神和谐” 。这样,我们就可以“生而逆天,后天而舍天”(干一文言文)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无疑对这一命题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 。
东周以来,道家列子、庄子和儒家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人不仅合理地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与人是同类,“天地万物与我共存,同类”(列子·傅说),“天地与我共存,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董仲舒在天人问题上做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天人合一,合类而为一”(《春秋·范路·阴阳易》),即天人本来是一体的,所以“天人合一,合而为一”(《春秋·范路·神差名篇》) 。
到了宋朝的时候,张载正式提出了“天人合一”这个专有名词 。“儒生因真理而诚,又因真理而诚,所以天人合一可以通过学习成为圣人 。一天开始前没有人离开,所谓“我不抛下,不流动,但那些不经过的人”都在“驿”(《郑梦淦说》) 。特别有价值的是,张载在《郑蒙干知篇》中提出了“人与物”的宝贵思想,为符合德性的实践行为提供了概念性的解释,将儒家的天人观、物我观、知行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

中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以“天人合一”和“天人互动”的思想作为论证的理论基础,将这一整体思维理念具体化、实践化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体内的所有组成部分和元素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而且“人涉天地,对应日月”(《灵枢·岁露论》),所以人的保健要顺应天地之道,顺应日月之旅 。
在临床治疗上,中医反对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调整体观、综合诊断、辨证施治,即《苏文饮杨颖香大论》所说的“治病必从本精” 。再者,中医不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还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即人体-自然-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
“天人合一”思想不仅是一种世界观或世界观,更是一种伦理道德观(生态伦理观),代表着一种人生追求和一种精神境界 。以“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思维理念和思维方法,对于维护人类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辩证思维
中国古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普遍联系的,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 。任何事物都包含两个对立的方面,所有对立的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相互转化的,任何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这些都是符合辩证法的重要思想 。其中,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是中国辩证思维的主流 。
中国古代的这种辩证思维,在东周以后的典籍中有广泛的体现,如道家的《老子》、儒家的《周易》、军事家的《孙子兵法》、法家的《韩非子》、医生的《黄帝内经》、中伦的《十二门论》、大支的《杜伦》、佛教的《百家论》等 。贯穿诸子百家的阴阳学说,有融合中国古代辩证思想的倾向 。正如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所言:“万物必以阴阳[明]为基” 。
老子的辩证思想是复杂而系统的 。老子说的“有无互利、有无困难、有无互利、有无长短、有无高低、有无音声和谐、有无彼此同在”(老子第2章)、“不幸靠幸福,幸福靠不幸”(老子第58章)、“反其道而行之者,可为弱者所用”(老子第40章) 。老子说的“一树相拥生于点滴,九层台始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符合质量互变的规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