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不只是寓意团圆美满,还有多少故事 中秋的来历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不只是寓意团圆美满,还有多少故事 中秋的来历】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不仅仅意味着团圆快乐,还有多少故事)
中秋节又称中秋节、团圆节、八月节、拜月节,是仅次于春节的中华民族第二大传统节日,在韩国、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也很受欢迎 。

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的月亮崇拜、“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密切相关 。因此,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大多与月亮和桂花有关,包括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吃桂花鸭 。
首先,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古代,皇帝有春天祭祀太阳,秋天祭祀月亮的仪式制度,“中秋节”一词早在“李周”就出现了 。这个节日的日期是农历八月十五 。

中国古代农历八月十五是秋季的八月中旬,所以称为“中秋节” 。同时,在一年的四季中,每个季度又分为“孟、中、吉”三个部分,所以秋季的第二个月也叫“仲秋” 。
后来随着文化的繁荣和文明的进步,贵族和文人效仿皇室,在中秋节赏月祭拜,寄托情怀 。这种习俗逐渐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形成了一种传统活动 。

直到初唐时期,人们更加重视对月亮和拜月的崇拜,并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 。唐太宗的书里有关于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 。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秋节逐渐受到朝廷和百姓的追捧 。它在宋代开始流行,并在明清时期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

在中国民间,中秋节的起源伴随着嫦娥奔月、吴刚割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的广泛流传,增添了节日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底蕴 。
第二,中秋节的习俗 。1.祭月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朝拜的地方,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和天坛,位于东南,西北和西北 。北京的月坛是明清皇室拜月的地方 。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祭月活动逐渐影响了从宫廷到上层贵族的民众,形成了一种习俗 。《礼记》云:“天子起于晨,月落于秋 。朝日之日,月之夜 。”在月亮前夕,也就是说,在晚上祭祀月亮 。
2.赏月吧 。赏月的习俗来源于祭月 。中秋节民间赏月活动始于三国魏晋,但影响有限 。直到唐朝,国家的文化、社会、经济在空之前都是繁荣发展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中秋赏月玩月蔚然成风,咏月名句层出不穷,多是歌颂盛世风华 。

到了宋代,逐渐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民间节日中秋节,正式定为中秋节,流传至今 。但与唐朝相比,更有情调 。
3.拜月 。明清时期,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功利性的追求明显加强,这与唐宋文人的抒情情怀不同 。追求财富、祈求进步、希望成长等情感和欲望成为中秋民俗的主流意识 。因此,“民间拜月”演变成了人们渴望团圆、和谐和幸福的一种形式 。

4.吃月饼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拜月神的 。“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词人吴的《孟良录》中 。在当时,它只是一种类似糕点的蛋糕状食物 。后来,人们逐渐将中秋节与品尝月饼结合起来,月饼象征着家庭团聚和社会和谐 。
起初,月饼是皇家工艺,后来流传到民间 。清代的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月饼有详细的做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上出现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也越来越精致,花样繁多,馅料精美,外形美观,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 。

这种以圆饼寄情团圆,以月饼祝人长寿,以月饼祈福丰收幸福的方式,已成为天下所有人的共同心愿,被作为馈赠亲友、联络感情的礼品,其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
5.喝桂花酒 。秋天转凉,桂花开了,不仅好吃,还可以吃 。多用于酿桂花酒、泡桂花茶、做桂花糕 。8月中旬后,桂花开始枯萎 。人们会把它收集起来,制成桂花酒 。存放一年的桂花酒,口感醇厚柔和,回味悠长 。第二年,在中秋节,它将被品尝,娱乐和赠送 。

6.吃桂花鸭 。在江南地区,除了吃月饼、桂花糕和桂花酒,许多人更喜欢桂花鸭 。秋天,肥鸭是“补秋肥”的佳品 。配以新鲜桂花,秘制“桂花鸭”肥而不腻,鲜美醉人 。“桂花鸭”已成为时令时尚产品 。

有些地方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如观潮、烧灯塔、烧香烛、猜灯谜、打灯笼、点橘灯、舞火龙、夜光马、打中秋炮、挂草灯、偷菜、为孩子祈福、扮男妓、舞流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