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作者

富春山居图作者(富春山居图,中国山水画第一杰作)
黄的《富春》是中国古代十大名画之一 。被誉为“画中兰亭”,“中国山水画第一杰作” 。《富春山居图》纸墨长33厘米,宽636.9厘米 。这幅画创作于郑智七年(1347年),完成于郑智十年 。这幅画是清朝顺治年间烧的,断成了两段 。第一节单独装裱,更名为《余山图》,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后半部分仍沿用原名,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作者】2011年6月1日,隐藏在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 。这是中国十大著名山水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在分离几十年后首次完整呈现 。这次展览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回答网友提问时也谈到了这幅画 。他希望“一个完整的富春山居图永远结合在一起” 。
《富春山居图》是一幅怎样的画,为什么能打动中国人的心600年?为什么分成两半,一半留在浙江省博物馆,一半留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画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富春山居图有什么好?
富春山居图有一英尺多高,大约二十英尺长 。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 。图像的山脉和斜坡,丛林树屋,渔船和桥梁 。树、树、石等旋转滚动,密密麻麻,姿态各异,丰富自然 。整个绘画效果给人一种“景随人动,人随景动,步步可观”的艺术感觉 。
在这幅画中,黄的用笔干净利落,毫无轻佻之感 。有董源、巨然的湿笔、摩擦笔,也有长短干笔 。峰峦之间,用的是类似“米氏云山”的笔法 。笔墨通透凝重,笔法苍凉飘逸 。所有画面均采用罕见的淡墨渲染,突出笔墨趣味的展现 。黄的山水画主要有两种风格:一是浅绛山水,山顶多矾头,笔法雄浑;二、水墨山水,拓片少,笔法古朴深远,山峰有玉般圆润通透的效果 。
黄曾住在富春山,经常“在外徘徊”,遇到山水就随意作画 。这幅画始于郑智七年(1347年),花了将近10年才完成 。它是黄最得意的作品,后世画家对这幅画也有极高的评价 。明代收藏家、大画家董其昌说,他在长安看这幅画,其实是觉得“心脾俱畅”,“三次展示,令人应接不暇 。”而这部伟大的作品,真的让人感到亲近,令人叹为观止 。
富春山居图的历史背景
1947年,元代书画大师黄创作了《富春》,也被认为是元代文人画的最高杰作,是中国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幅画用更自由、更多变的笔墨描绘山水,通过岩石的起伏和笔墨的变化,表现山水的内在生命 。
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很难走上“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 。他们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思想情感都放在了文学艺术上,与这种思潮密切相关的山水画成为了这种情感寄托的重要领域之一 。尤其是元末战乱之时,更多的文人逃离石大,过着半隐居的生活,逐渐形成了元代的“文人画” 。
《富春山居图》六百年流传简史
富春山居图有两件,其中一件是七年开始拟稿的,过了三四年才题写 。历时十年完成,被画成“无用师”(据考证为郑无用道士) 。另一个被认为是“人工制品”,被称为“子明胡安” 。画面上写着:“子明阴军将归钱塘,需画山景 。这是一次告别 。伟大的道家期望 。至元戊寅(1338年)秋 。”从这一段可以知道,这幅画是给“子明·阴军”的,预计有70岁了 。最后一本《无用师卷》已经82岁了 。从这两个头衔来看,相差12年 。
富春山居图的《子明卷》被清朝收购,被公认为“黄真迹”,我爱不释手 。每次看都写一首诗,写了48年,先后写了50多遍,还是有很多话要说 。最后,前面水边有题词,写着“以后再也看不到了” 。这幅《子明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被认为是真迹的《无用师卷》被郑无用道人收藏,时隔一百多年后于明代在苏州重现 。原为大画家沈周收藏,成化前后由北京董其昌购得,珍藏于书禅堂 。董其昌在万历年间把这幅画卖给了吴正治;吴正治把这幅画传给了他的第三个儿子吴宏宇 。
武玉是当时著名的学者 。他从生命的最后一刻开始最喜欢两件宝贝,一件是《智勇钱文子》的原版,另一件是《富春山居图》 。所以,在弥留之际,他告诉他的儿子把这幅画烧掉,这样他就可以把它留在坟墓里了 。永志的《千字文》原作被烧毁后,他的侄子吴不忍自己的名画被毁,因此被救出火场 。可惜画的前部已经被烧坏了好几个地方(卷首的标题是《余山图》修复后,也保存了下来) 。
大约在1730年,这幅画卷的主要部分到了一位重要的中国画收藏家安琪手中 。首先他收集了复制品,然后他收集了真品 。当时,安琪一心要找到富春山居图,所以他一收到副本,就立即在空白色的地方评论题字,共有55个标题 。整幅画变得面目全非,但真迹逃脱了 。此后,这幅长卷被分成两段,后者是台北故宫博物院 。前一部分由现代著名画家吴湖帆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收藏,后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购和收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