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杜甫《蜀相》 杜甫的蜀相


杜甫的蜀相(精读杜甫《蜀相》)
引言杜甫的《蜀相》,我们中学时便学过,彼时年少,不求甚解,今番再读,个中种种妙处,值得小楼为之写一篇精读文章 。
这首《蜀相》,是杜甫怀古诗中的名篇之一,后人评其悲壮雄劲,为七律正宗(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亦称其标志着唐时怀古作品的典则,是凭吊武侯诗歌的极致(唐小鲁《咏古抒怀的典范之作— 杜甫《蜀相》新探》) 。
通解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武侯祠
杜甫的这首《蜀相》写于上元元年(760)春,此前,杜甫因直言进谏,触怒了肃宗,乾元元年(758),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当时关中大饥荒,第二年杜甫因俸禄不足养家,又对朝廷政治深深失望,于是弃官不做,携家逃到秦州(今甘肃天水),三个月后,又南逃到成都,在成都浣花溪旁定居 。
杜甫政治失意,人生困顿,因此也刚到成都,便去游览成都郊外的武侯祠,想在自己的偶像诸葛亮那里寻求心灵寄托,在那里,杜甫写下了这首咏古抒怀的典范之作 。
诗题“蜀相”,即蜀汉丞相诸葛亮,题“蜀相”而不是“武侯祠”、“丞相祠”,说明杜甫意在写人而不是祠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丞相祠堂,即武侯祠,在今成都南郊,诸葛亮于建兴元年(223)被后主刘禅封为武乡侯,故其庙又称武侯祠 。
锦官城,在成都西南部,汉代主管织锦业的官员居此,故称 。后亦作为成都的别称 。
柏森森,柏树高大茂密的样子 。古人坟墓前、祠堂前常值松柏,传说武侯祠前有一颗柏树是诸葛亮亲手栽种的 。
诗以问答开头,突出杜甫找寻武侯祠的急切心情,诗人出城,在远处便看到了武侯祠前高大茂密的柏树 。松柏有凌霜傲雪、志节不屈的意象,暗寓着诸葛亮志节高远,不肯向残酷现实低头的顽强意志,“柏森森”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也从侧面渲染了诗人悼念凭吊诸葛亮的庄严感情 。
【精读杜甫《蜀相》 杜甫的蜀相】
《蜀相》诗意图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第二联承“寻”字,杜甫由远处寻至近处,终于到了武侯祠前,却看到一派寂静冷清的景象 。碧草疯长,映照着台阶,展现盎然的春意,黄鹂鸟在树叶背后,发出悦耳的鸣叫,如果在别的情境下,这本是赏心悦目的春色,但这里是千古贤相诸葛亮的祠堂,台阶长草,显然是常年无人探访所致,所以杜甫用“自”、“空”二字将赏心悦目的春色变成了寂静冷清的景象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第三联追思诸葛亮生平事迹 。
三顾,就是指我们很熟悉的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诸葛亮未出山时,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刘备筹划了三分天下的大计,创立了蜀汉的基业 。
频烦,一再劳烦,屡次 。这里既可指刘备敬贤,多次拜访诸葛亮,也可指诸葛亮一生频繁地为刘备出谋划策,词语内涵的宽广性使这句诗容量极大,既包含了主敬臣忠的君臣遇合,也包含了诸葛亮殚精竭虑谋划天下的一生 。
两朝,指蜀汉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
开济,开指开创基业,济指匡济艰危 。
这两句诗从大处着笔,以寥寥十四字,括尽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与才德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出师,指出兵伐魏 。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出兵伐魏,在五丈原与司马懿相持百日,八月,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他一生“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最终没能实现 。
《杜诗镜铨》引邵子湘语评:“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括尽(“三顾频烦”四句下)” 。又引俞犀月评:“真正痛快激昂,八句诗便抵一篇绝大文字”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评:“‘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见报国苦衷 。有此二句之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 。”
《蜀相》诗意图
赏析——杜甫《蜀相》为什么被称为怀古诗的典范之作?1、写景与抒情的完美融合
诗起句写诗人寻武侯祠,“寻”字已饱含杜甫对诸葛亮无限追慕之情,接下来写武侯祠周围的环境,“森森”二字寓含着诗人远远望见武侯祠便生出庄严肃穆的敬意 。
三四句写武侯祠的近景,诗人写碧草自长,黄鹂自鸣,本是大好春光,但杜甫却下“ 自” “ 空” 二字周旋, 将抒情状态翻然改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