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学第二种语言最佳时间 关键期假说)( 三 )


在语义习得方面 , 包括段落语义的处理和听力理解 。Oyama(1978)对14至37岁的美国移民进行了一项实验 , 他们的居留时间为5至20年 。实验表明 , 在11岁之前开始学习英语的受试者的听力成绩与母语为英语的人相似 , 但后者更差 。16岁以后到美国的人 , 听力成绩明显低于母语人士 。金和其他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发现他们的第二语言是英语的学习者 , 如果他们从婴儿期开始就会双语 , 那么当他们产生L1和L2时 , 受试者会激活布罗卡重叠的大脑区域 , 而青春期后学习第二语言的受试者在产生L1和L2时 , 会激活布罗卡分离的区域 。Perani(1996)发现 , 年龄较晚习得第二语言且水平较低的被试在加工第二语言时表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 , 从完全左侧到完全右侧 , 这意味着大脑成熟度对第二语言习得有一定影响 。Weber-Fox和Neville(1999)将行为主义与电声学相结合的实验也表明 , 成年人的第二语言学习能力随着初始学习年龄的增加而线性下降 。学习者的初始年龄越大 , 语义加工能力越慢 , 左半球越不专门化 , 右半球越参与句法加工 。
上述实验和研究结果表明 , 年龄在二语习得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这证实了关键期的存在 。
3.反对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 。
对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反对可以分为直接反对和间接反对 。反对者利用研究实验直接否定关键期的存在 , 间接反对者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可能存在“多个关键期”和“敏感期”的假设 , 间接否定关键期的存在 。
本文从Hakuta(1999)提出的关键时期应满足的四个基本条件来阐述直接反对者的论点 。哈库塔认为 , 要证明临界期的存在 , 至少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要有明确的起止时间;(2)关键期结束时第二语言习得应该有明显的断层;(3)应该有证据表明关键期内的二语习得和关键期后的二语习得有质的区别;(4)在关键期 , 环境因素对二语习得不应有太大影响 。
第一个条件:关键期的起止时间 。对此 , 学者们众说纷纭 , 莫衷一是 。Penfield和Roberts(1959)认为是从出生到9岁;Lenneberg(1967)认为是从2岁到青春期;Krashen(1973)认为大脑侧化在5岁时完成 , 关键期相应结束;Molfese(1977)认为语音习得的关键期结束于青春期;Diller(1981)认为语音习得的关键期是6 ~ 8岁;而Johnson Newport(1991)认为是15岁;Pinker(1995)认为是从6岁到青春期结束;Ruben(1997)认为语音习得的关键期为出生后6个月至1岁 , 句法习得的关键期结束于4岁 , 语义习得的关键期结束于15或16岁 。但这些观点都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 , 对于关键期的确切起止时间也没有一致的结论 。
第二个条件:关键期结束时 , 第二语言习得应该出现明显的空白 。这个条件就是判断第一个条件是否满足的标准 。大量研究表明 ,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关键期结束时的情况并没有明显的断层 。Oyama(1976)发现 , 虽然发音水平与第一次接触第二语言的年龄高度相关 , 但这种关系是一种渐进的线性关系 。Flege(1999)根据一系列实验报告系统地描述了开始年龄与外语口音之间的线性关系 , 发音水平与第一次接触第二语言的年龄有关 。他的发现与关键期假说不一致 。Bialystok和Hakuta(1999)研究了句法习得是否存在关键期 , 结论表明与年龄无关 。从63690名西班牙语和汉语的美国移民的数据和自述结果可以看出 , 移民的年限和最终的英语水平之间是完全线性的关系 。
第三个条件:要有证据证明关键期内外的二语习得应该有质的差异 。根据关键期假说 , 关键期后 , 特定语言的习得机制是封闭的 , 关键期后的第二语言学习使用的是不同的机制 , 所以两者之间应该有质的区别(Hakuta , 1999) 。
奥尔森和萨缪尔斯分别研究了一定数量的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的年龄与外语发音正确性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 , 成人在发音方面比儿童有优势(戴 , 1994) 。Bongaerts(1999)对第二语言为英语和法语的学习者进行了一项研究 , 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正规教育机构中学习了第二语言 , 当他们在18岁时接触到目标语言的语言输入时 , 他们可以达到与母语者相似的水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