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景区十大排名 温州江心寺

温州江心寺(福建十大景点)
1996年12月17日上午 , 位于姜欣雨的温州第三博物馆(现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进入重建现场 , 工人们早早开始挖地基 。
挖到离老墙基只有0.2米的角落 , 工人抡起锄头往下砸 , 发现地下不对劲 。
这次发掘 , 不假思索地在姜欣雨挖出了一个“宝藏”:一个装有大量银锭的清代青铜手炉出土了 。

出土银锭现场图
姜欣雨不仅是一个千年风景岛 , 也是一个文化发源地 。它充满了塔 , 亭台楼阁和历史遗迹 , 宋高宗曾经在这里住过 。那么这个沉淀了几千年的岛上到底藏着什么宝藏呢?
在这一期的《孤岛日记》中 , 让我们一起去姜欣雨寻宝吧 。
博物馆重建意外挖出宝藏
1958年 , 温州博物馆开馆 。它最初位于姜欣雨西峰的东麓 。直到2003年才搬到世纪广场新馆 。
1994年 , 17号台风登陆温州 , 严重破坏了当时位于谷雨的温州博物馆 。台风过后 , 博物馆开始重建 。在重建第一和第二入口建筑时没有发现文物 。

出土银锭位置图
1996年 , 该项目被推进到第三入口建筑 。没想到 , 博物馆自己的工地竟然挖出了文物 , 这样的“送货上门”让馆内工作人员“如获至宝” 。

出土银锭现场照片
接到工人的报告后 , 博物馆的考古学家立即清理了现场 。铜手炉埋于地下0.76米 , 周围无其他遗物 。
铜炉以青铜制成 , 灰绿色 , 炉身呈长方形 。可惜出土时 , 炉盖等部分已经生锈破损 。银锭完好无损 。此次共出土完整银锭38枚 , 切割银锭1枚 。银锭有铭文和非铭文两种 。

出土的青铜手炉和银锭
有的银锭上刻有“15年”字样 , 但没有年号 。那么 , 这批银锭出自哪个时代?专家推断是清朝 。

念温明银鼎
清代银币的名称或形式有很多种 , 各地的银币也有各自的名称 。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元宝、中宝、小宝或元宝、散银 。新余出土的银锭不是一般人熟悉的元宝 , 而是小元宝 , 也叫小元宝 , 平均重约562两 。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馆》“中国古代银币”中对清代银锭的介绍中 , 认为这种形似馒头的“小型”银锭是清代四大银锭之一 。《银锭》一书中也提到:“圆形银锭是清代和民国时期流行的形制 。它不同于圆形的银饼 , 是半球形的 。”这些出土的银锭都是半球形 , 底部粗糙 , 有蜂窝状气孔 。银锭上的铭文(带凸字)也是清代银锭技术的显著特点 。

温州博物馆旧址
古人是怎么花钱的?
银锭在清代开始作为主要货币流通 , 以“两”为主要重量单位(古代16两为一斤) , 故又称银两 。清代是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 。
这些出土银锭上的铭文信息丰富 , 可分为编年地点、编年年份、编年银数、编年目的四种 。通过这些珍贵的实物 , 后人可以一窥古人是如何“花钱”的 。
铭文“泰顺”“永义”银锭 , “泰顺”“永义”为铸地名 。泰顺是泰顺县 , 永义可能指永嘉县 。明朝初期 , 浙江和福建是中国主要的白银生产基地 。桂湖、杨亚、月湖开了几个银矿 , 桂湖七洞矿工只有三四千人 。为了加强对银矿的管理 , 明朝景泰年间(1452年) , 瑞安、平阳设在泰顺县 。这些刻有“泰顺”字样的银锭 , 很可能产自泰顺 。

有7个泰国银锭 。锭的表面光洁度稍差 , 有灰痕 , 好像用过 。

永银锭
有两个银锭 , 上面刻着“足迹” 。“足迹”是明清银成色的名称 。指含银量在98%左右的优质银锭 。

两个有“脚印”和“五年”的银锭 。一个锭面白亮 , 另一个锭面灰暗 。
“盐”的银锭是缴纳盐税的专用银 , 属于官银 。

“盐”银锭因为锭面有许多灰痕 , 所以用了很久 。底部都有标记 。
“鹤峰”、“广茂”和“泰昌”银锭是银的象征 。到了清代 , 除了政府之外 , 私人钱庄、银行、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可以铸造银锭 。
切割后的银锭两面都有光滑的切割痕迹 。银锭底部也全是痕迹 。这说明当时的银锭是一种称重货币 , 只有称重并确定其价值后才能作为货币使用 。在交易中 , 如果已支付的完整银锭重量不够 , 会切割一部分其他银锭来补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