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五中《归去来兮辞》的精讲教案( 二 )


2.女生读第二自然段
此段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我们先来捕捉作者的叙事线索(归途——抵家——家中——园中)
“舟遥遥以轻颺  , 风飘飘而吹衣” , 陶一踏上归途 , 就露出了欢快之情(速度渐快)“乃瞻衡宇 , 载欣载奔”更表现出他迫切希望回到大自然怀抱的心情 , 简直像孩子一样的天真因此到家一看 ,  “三径就荒 , 松菊犹存”更显得亲切动人这里诗人将松树的傲岸不群、挺拔向上 , 菊花的素雅淡泊 , 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自然联系起来 , 使松菊成为自己坚贞、高洁、不同流合污的逸士节操的象征 “云无心以出岫 , 鸟倦飞而知还” , 他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志节紧密结合起来描写 , 写的虽是云和鸟 , 出则无心归则有意 , 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写照 “云、出岫、鸟、知还”重读 , 作者就像出岫的云 , 出仕本属于无心 , 又像那知还的倦鸟 , 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 , 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抚孤松而盘桓” , 托物言志 , 以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孤松”一词加长音长 , 重读
思考:归途心情如何?初抵家门心情如何?归家后居家生活的心情如何?(用原文词句作答明确:“恨”——迫不及待 , 归心似箭 , “欣”、“奔”——欣喜若狂 , “怡”、“傲”、“安”——自安自乐 , 闲适安娱 , 怡然自乐 , “盘桓”——流连忘返)
作者归家后或自斟自酌 , 或观树赏菊 , 或坐看白云起 , 或暮候飞鸟还 , 这样的安闲自在的心境 , 在我们初中时学习过的《饮酒》一诗中也有印证(学生齐声背诵)(幻灯片)此诗流露出作者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在作者的想象中 , 归隐后的家居生活愉悦恬静淡泊自在 , 那么归后的乡居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呢?
3.教师朗读第三自然段
归去来兮” , “息交以绝游”  , 作者先重申辞官归田之志;再写与乡里故人的交往之乐;后又写驾巾车孤舟的出游之乐;接着作者出游触景生情 , 为结尾述人生观铺垫
乡间的生活自安自乐 , 既有关心粮食和蔬菜的农人的劳作之欢 , 又有琴棋书画的文人雅士的休闲之乐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 , 有他的《归园田居.其三》为证 ,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躬耕生活的热爱
第二、三段 , 自安自乐 , 有喜悦之情 , 也有自得之意 , 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该读得“气满声高”
“善万物之得时 , 感吾生之行休”,作者感叹人生苦短 , 那么作者将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呢?
4.全班齐声朗读第四自然段此段是作者在感抒情怀 , 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 , 是作者的隐居心理自白
讨论: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 , 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 , 试结合全文内容、其他诗文和时代背景 , 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典故:东晋时局动荡 , 仕途险恶 , 官场政治黑暗腐败 , 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为了谋生 , 几仕几隐 , 身陷其中一天 , 上边派了一个督邮到其所在的彭泽县巡查 , 旁边的官吏叫他穿好官服、戴好帽子去谒见 , 陶为保持高尚的节操 , 不愿意 , 还说:“我不能为五斗米 , 折腰向乡里小人” , 即日弃官归隐 , 在弃官之后归隐之前写下了这篇辞41岁的陶渊明并从此诀别官场
一个人生活的是否积极 , 关键看他有没有理想 , 他的理想怎么样陶渊明青年时候也曾有过“大济天下苍生”的理想和抱负 , 他所描写的那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桃花源 , 正是他政治理想的有力证明 , 然而现实的黑暗把他的壮志击得粉碎官场的庸俗污浊使他难以保存社会理想和人格价值;田园生活的质朴自由 , 使作者看到在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陶渊明以旷达的心境和超然态度对待生死天命 , 这样的乐观精神从另一层面上说 , 这也正是他积极人生的表现当然这里边也流露出他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 , 以及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 , 作者没有自命清高而是直抒胸臆 , 不可简单肤浅的冠以消极之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