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的来源和吸收 铁的来源

Hall(1988)指出,近矿花岗岩的TFe为1%,低于远矿花岗岩的TFe(1.5%) 。但他认为这与原始岩浆岩中黑云母的分布有关,黑云母的含量随深度加深而增加 。于是他得出了“几乎没有证据证明,热液从花岗岩中萃取的铁形成矿体 。”
事实上并不完全如此 。由表2-24可见,在蚀变过程中,花岗岩的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以K、Na、Fe含量变化最大 。如前所述,K2O从未蚀变花岗岩的平均含量5.34%,降至蚀变花岗岩的平均含量0.70%,即85%以上的K被带出;而Na20从平均含量4.43%增至6.59%,增加了约1/3 。这与花岗岩在钠长石化过程中TFe的变化相当,从未蚀变化岗岩的平均含量1.51(wFe)%降低至1.01%,减少了1/3 。这就清楚地表明,Fe含量的变化是由蚀变引起的 。花岗岩虽然贫含Fe,但在钠长石化时,仍能释放Fe,平均释放0.5(wFe)% 。
矿区内花岗岩的钠长石化范围很大,东西向和南北向的长度和宽度均以数千米计,仅每1km3花岗岩的蚀变释放的铁量就可达1250万t 。由此可见,蚀变过程中释放的铁量是相当可观的 。
前面介绍的各类热液铁矿床的共同特征是,失铁蚀变为成矿提供Fe 。含铁的岩石在钠化等交代过程中都会发生失铁蚀变,如宁芜玢岩铁矿床中的辉长闪长玢岩、安山岩和砂页岩等,闽西南铁矿床中的辉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和砂页岩等 。通常,岩石中Fe含量愈高,蚀变愈强,Fe含量减少得愈多,如未蚀变的辉长闪长玢岩、安山岩和黄马青页岩的TFe含量分别为6.37%、5.44%和5.61%,钠化后分别降为2.52%、2.61%和3.49%,蚀变过程中TFe的析出量分别为原岩的60%、52%和38% 。由此可知,Fe含量较高岩石的蚀变能析出较多的Fe,这种失铁蚀变岩是主要的矿源岩 。
Hall等侧重研究了花岗岩的蚀变,而对Fe含量较高岩石(暗色岩、变安山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长英岩等)的蚀变未能准确认识,更没有总结出这些岩石在蚀变过程中矿物组合和化学成分等的演变规律,而简单地把它们看成未蚀变的岩浆岩 。实际上,长英岩等是典型的蚀变岩 。如前所述,长英岩脉周围发育石榴子石和辉石等的矽卡岩,长英岩脉本身有绿帘石化 。也就是说,长英岩脉从内部至周围都有蚀变,而且是交代作用很强的蚀变岩 。
岩石化学成分对比结果清楚表明,长英岩与暗色岩有密切的关系 。如样 FD14被定为长英岩,它的Na2O和K2O含量分别为5.95%和0.56%,与钠长石化花岗岩的含量相当 。据此推断,它是钠长石化的蚀变岩 。那么,其原岩属何种岩石呢?它的TiO2含量为1.44%,略高于暗色岩(1.00%~1.26%),远高于花岗岩(0.16%~0.44%) 。P205的含量变化特征也与TiO2相似 。SiO2含量明显低于花岗岩,Ca、Mg等含量显著高于花岗岩 。这些资料证明,长英岩的原岩不可能是花岗岩,而应为暗色岩 。
【铁的来源和吸收 铁的来源】长英岩广泛发育于矿区东部,与暗色岩相伴产出 。通过钠化等蚀变,暗色岩转变为长英岩,后者是褪色蚀变的暗色岩 。在褪色蚀变过程中Fe含量显著降低,未蚀变暗色岩的TFe量约为8%,而钙化暗色岩(D30)为4.14%、钾化暗色岩(FD12,FD13)为2.53%,钠化暗色岩(FD14)为1.55% 。由此可知,蚀变过程中 Fe的最大析出量可达6%,为蚀变花岗岩析出量的12倍 。因此,蚀变的暗色岩可能是铁矿床的重要矿源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