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儿和弱智的区别 低能儿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低能儿和弱智的区别  低能儿

文章插图
怎么就焦虑了呢?九零后女孩罗绮复盘自己从大学至今的生活,略带自嘲地一声长叹 。她称自己是社交焦虑的典型样本:毕业论文开题时,不敢开口请老师指导论文;工作后,遇到有些流程和操作搞不懂,宁可像无头苍蝇般乱窜也不好意思请教同事;总在休年假前一周才鼓起勇气交申请表;难得周末休息玩游戏,想登陆一位不太熟的大学同学的“岛”,又苦于说出口,只好搬来熟人“出马”……“只要是有求于人的,不管要求多么简单,我都难以启口 。”
罗绮的遭遇引起身边不少朋友的共鸣 。个体心理往往构成时代的投影,普遍性的焦虑背后,折射着时代演进、社会变迁、通讯方式迭代乃至教育缺失等诸多话题——我们怎么就焦虑了呢?又该如何走出自设的茧房,回归温暖的人群,感受心灵间相知相交的乐趣呢?
现代人的社交焦虑图谱
通讯发达让人们更恐惧交流了 。
“我特别恐惧接 ***,严重时只要听到手机振动就会脊背发凉 。又是领导布置任务吗?是不是又要进入待命状态?无论如何,我必须在接通 *** 的那一刻,强打起精神,用自己更好的状态面对一切指令 。”外企职员贺芯妍忍不住吐起苦水,不过,比起接 ***,她更恐惧打 ***,拨出号码前要花漫长的时间做心理建设,“人家会不会不方便接 *** ?我打扰到人家了吗?如果对方拒绝我们的方案,我该怎么措辞,会不会很尴尬?”
低能儿和弱智的区别  低能儿

文章插图
在芯妍看来,通讯技术的狂飙突进并未过多考虑用户的心理尺度,*** 、微信、 ***,在便利沟通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过度捆绑 。“必须立刻做出回应;担心接不下去话的尴尬;怕自己仓促间说错话无法补救…… *** 上对 *** 恐惧(telephone-phobia)的分析很贴合我的想法 。”她曾刷到一篇文章,看到标题后恨不得把作者引为知己:明明能用微信说的事儿,为啥非要打 *** 呢?
【低能儿和弱智的区别低能儿】年轻的平面设计师林羽庭则对微信感到焦虑 。按理说,社交媒体的出现让她有了推敲语言的时间,却让她愈发纠结自己的措辞 。每逢同事希望她帮忙、时间上又不得不拒绝的时候,她也习惯了字字推敲,发消息前还会“深吸一口气”;不小心弄坏了同事桌子上的手办,微信道歉前想了很久,还向闺蜜询问“这样说可以么?”……“当我向他人求助或者说抱歉时,我即使字斟句酌,且得到对方理解后,焦虑的余韵仍然久久不散 。”他人有求于自己或者赞美自己的时候,林羽庭也会焦虑:人家发现我名不副实怎么办?
现代城市里,社交关系千丝万缕却稀薄易碎 。豆瓣上,5万余名自嘲为“社交低能儿”的豆友们加入了“社交能力复健小组”,日常分享自己的焦虑故事和复健技巧 。他们po出的故事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不会接话怎么练习?为什么我不敢主动找人聊天?有像我一样不敢去理发店的吗?其中一些细节听起来令人发笑:去茶水间听到里面有人,就悄悄退回来;远远看到有不熟的同事也要坐电梯,就过一会儿再出来;食堂吃饭时总要坐到最隐秘的角落里,生怕和人拼桌……
低能儿和弱智的区别  低能儿

文章插图
生活阅历更丰富的人则往往不再对社交的形式,而是对社交的内容感到焦虑 。七零后戴旭是周围人眼中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典范,总能游刃有余地和各色人等相谈甚欢,谁知说起社交焦虑的话题,他也是一声苦笑:“有的人靠社交补充能量,这种人是天生的社交动物,我却是另一种,觉得社交特别是饭局很消耗能量,筵席过后总有一种巨大的空虚感,反倒是独处读书、思考让我更踏实 。但我现在的工作,需要和各种相关部门协作,有的是人有求于我,情面难却;有的是我求于人,不得不热情示好 。”在“需要社交”和“不想社交”之间,戴旭的焦虑无处安放 。
对戴旭这样的七零后男士来说,社交往往承载着更多的功利目的 。有人沉溺其中,在推杯换盏之间把事儿谈成,交到了兄弟又做成了生意,但也有人对这套规则保持本能的拒斥 。银行职员李大伟回忆,在他刚步入职场的年代里,社交几乎是融入圈子的唯一方式,“你自身再优秀,没用,必须要积极社交,靠喝酒融入圈子,把自己完全变成另一个人 。现在互联网兴起后,人们可以用微信来保持沟通、维持关系,我反而觉得轻松了不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