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文研修学院 北京人文


北京人文研修学院  北京人文

文章插图
即使毕业多年,小北身边不少文科生还是时常为“大学选***”懊悔,直呼花四年乃至更多年学习人文学科,是“脑子进了不少水” 。
哪怕当年怀揣理想,哪怕当年是个浪漫的文艺青年,在亲朋好友及热心网友的好心“慰问”下,总是免不了破防时刻:
“你学哲学以后能干什么呀?”
“学历史以后当中小学老师挺好的 。”
“毕业之后是打算考公务员吗?”
“学中文本科毕业不好找工作,要不你接着考研吧,读两年再考公务员 。”

北京人文研修学院  北京人文

文章插图
▲“人文学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一直是 *** 上的热门话题
—— 相信很多就读于文史哲等***的同学,对这些询问并不陌生 。
尤其在当下,个人与其背后整个家庭对***选择的慎重态度,不亚于择偶 。毕竟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好***,不仅代表能够学到很多知识,更代表着一张通向更好生活的入场券,甚至是阶级跨越的阶梯 。寒窗苦读多年,谁都希望高考之后,是鱼跃龙门的蜕变,而非逐渐下滑的人生缓坡 。

北京人文研修学院  北京人文

文章插图
▲电影《青春派》截图
其实对于文科***的“嫌弃”,从高中便已经开始了 。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理科学不会,就转去学文”……无形中造就了一种“学理科的同学更聪敏、更有逻辑性、比学文有前途,选择权更多”的舆论环境 。
进入大学之后,人文社科学生则被鼓励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 。读完本科读硕士,读完硕士读博士,更好出国镀金——实用性不够,学历来凑 。
学历视为人文学科找工作的金敲门砖,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学术早已不只是纯粹的研究,而成为一张张盖章认定的证书 。
而跟读书时多年冷板凳的刻苦钻研比,求职时的遭遇或许更为冷酷 。诸多人文学科的硕博生苦学多年,有的被认为只能做一些基础性的、毫无难度的工作,有的选择了跟大学***截然不同的职业道路……让人不禁产生十余载的寒窗苦读时光,“终究是错付了” 。

北京人文研修学院  北京人文

文章插图
各种犀利的质疑的眼光,使我们在一瞬间怀疑自己当年仅凭兴趣与一腔热血的选择:我真的应该选择这个***吗?这个***真的找不到好工作吗?根据他人的说法,由于***的限制,以后我仿佛只能局限于铁饭碗一类的工作,现实真的如此吗?
现代的物质生活离不开理工科学者的贡献,这点毋庸置疑 。但人文学科真的对社会毫无贡献,要被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抛弃了吗?
我们不妨来看看蔡元培先生对此的看法 。
01
引领社会思潮前进的方向
【北京人文研修学院北京人文】在中国之一批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刚刚建立起来时,人文学科才是大学重要的支柱 。以北京大学为例,1917年蔡元培北京大学校长,作为北京大学“永远的校长”,蔡元培之值得不断追怀,在于其一举奠定了这所大学的基本品格 。其大学理念,至今仍被许多后辈极力推崇 。

北京人文研修学院  北京人文

文章插图
▲电视剧《觉醒年代》截图

蔡元培入主北大后,就将文科作为推行改革的突破口 。对此,史家一般解释为“文科教员中,顽固守旧的多,是北大前进的障碍 。”
其实,蔡元培校长以前的北大文科,已有不少主张改革的教员,绝非只是“前进的障碍 。”
同时,改造文科,也在校长本人的兴趣及能力范围之内 。文科的各门知识,蔡先生均曾大致涉猎,如何改革,基本上成竹在胸 。
蔡校长改造文科之举深谋远虑,可以分为三点解说 。首先,被打压文理两科为中心,理科起步不久,文科则实力雄厚;其次,重点建设理科,所需经费远比改造文科要大得多,非当时窘迫的学校财政所能承担 。

北京人文研修学院  北京人文

文章插图
▲电视剧《觉醒年代》截图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对时代思潮及社会风尚的影响而言,文科无疑更直接,也更有效——假如当初蔡校长首先经营理科,北大不可能两三年内焕然一新,并引领时代潮流 。
在彼时动荡不安的时代更需要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中国社会未来进步的灯塔,它引领了社会思潮前进的航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