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造”燃料电池明年进入欧美?国际氢能谷如何布局( 二 )


该《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氢能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亿元,成为国内氢燃料汽车产业研发策源地和高端制造区,产生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解决行业内的“卡脖子”难题,推动氢能车辆的规模化应用,加快加氢站基础设施的建设 。
同时明确了五大重点任务:一是坚持高端聚集,打造硬核产业链条 。聚焦燃料电池系统和电堆的技术研发,聚焦涉氢材料的技术突破,推动氢燃料电池辅助系统优化,发展绿氢装备 。二是坚持创新策源,打造前沿核心技术 。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重点布局电解水制氢及氢燃料高效储运技术,打造上海市氢燃料电池产品质量检验中心 。
三是坚持示范引领,打造独特场景应用 。加快氢燃料电池场景示范应用,加快加氢站布局建设,构建氢气供应体系,保障氢源供应 。四是坚持制度创新,打造完备政策高地 。强化前沿产业政策完善,加强涉氢领域制度突破,强化涉氢项目绿色审批 。五是坚持聚合开放,打造产业融合协作 。加快推进产业内部协同融合,强化与绿色能源融合,与数字经济融合,与金融资本融合,加大国际协同融合 。
吴晓华介绍,目前,康明斯、氢晨科技、上海治臻、唐锋等氢能企业已扎根临港,集聚态势初显 。值得一提的是,对企业至关重要的应用场景,临港将进一步加码 。未来几年,临港公共交通领域将全部实现氢能化场景,以此带动氢能产业在临港集聚发展 。
“计划用3-5年时间,实现临港公共领域车辆的‘氢能化’替换 。虽然这个推广成本会很高,但为了能为临港培育一批自主创新企业,我们愿意坚定信心走下去 。”吴晓华表示 。

明年欧美市场或能看到“临港造”燃料电池产品
在当天的大会现场,21个氢能产业项目签约,涵盖制氢装备,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关键零部件,研发检测功能性平台等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多个领域 。项目涉及总投资额85亿元 。

推动氢能制、储、运、用等全产业链发展,这是“国际氢能谷”的方向 。
汉丞科技是项目签约企业之一 。计划投资1.5亿元,打通质子交换膜全产业链“卡脖子”关键技术,将在临港打造质子交换膜的研发与产业化基地 。质子交换膜处在膜电极最中心的位置,作为质子传递载体将阳极催化层产生的质子转移至阴极催化层,与氧气反应生成水 。
然而,全球质子交换膜基本由美国杜邦等公司生产,国内此前长期空白,近年来开始加速突破 。汉丞科技董事长吴慧生在大会上发言表示,我国氢能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氢能产业部署不断加速 。他认为,汉丞科技在临港新片区的落地对于双方来讲都是一个重要里程碑 。
“质子交换膜是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 (PEM)电解水制氢设备等的核心材料,也是我国被‘卡脖子’的氢能关键材料之一,汉丞科技在这方面有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全国产化量产成功的经验 。”吴慧生提到,此次落地临港的质子交换膜的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主要生产世界领先的增强型质子交换膜,“为适应行业对薄型化质子膜的需求,目前公司产品已经对标国际产品,做到8微米左右,填补了国内空白,加速行业的发展 。”
他同时表示,国际氢能谷聚集了很多产业链上下游的头部企业,因此汉丞选择迁址到临港,“拥抱客户,快速响应与上下游企业联动,发挥产业链集聚效应,共同推动氢能规模化发展和全场景应用 。”
林忠钦在大会上则提到了上述“五朵金花”之一的上海治臻 。早在2016年,上海治臻就落地临港,“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金属双极板供应商,占国内市场的90%,并获得2020年上海市技术发明特等奖 。”上海治臻是国内首家专业的燃料电池金属极板研发及制造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现已成长为我国氢能产业核心部件龙头,也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
双极板是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之一,也是我国目前氢能产业链上少数已经实现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部件 。据官网介绍,上海治臻拥有国内首条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金属极板生产线,在临港新片区和江苏常熟高新区均设有生产基地,设计总产能达到1000万片/年 。截至目前,公司已研制出3代20余款量产型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最近三年累计出货量超过150万片 。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6月,上海治臻科创板IPO启动,招股书显示首发拟募集12.21亿元 。
氢晨科技也是上海交通大学与临港集团共推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代表,该公司目前已成长为国内燃料电池电堆龙头企业 。氢晨科技总经理易培云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人员表示,2019年至今,公司单个电堆单元的成本从每千瓦一万元降到了不到两千元 。成本快速降低80%主要得益于技术,但这仅仅是第一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