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震小知识

余震
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地震 。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 。通常的情况是一个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有一系列余震,其强度都比主震小 。余震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 。
余震发生的原因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 。美国地质调查的Karen Felzer和加州大学的Emily Brodsky分析了近二十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中小型地震中余震的数据之后得出了这一结论,他们的工作可能影响关于余震发生的预测(来源:Nature 441 735) 。
地震主要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 。主震发生过后,时隔不久最多一两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开一定距离,可发生称为余震的二次震动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 。但 Felzer和Brodsky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
科研人员研究了在1984年至2002年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千次地震中主震之后的2至6次余震的精确数据 。他们发现,在距离震中50km之外,余震的发生数量急剧下降 。更确切地说,他们发现至震中距离与余震次数约呈指数-1.35左右衰减 。他们说这意味着一个平稳的量引发了整个运作过程,在50公里的距离中静态压力的改变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因此“动态应力”是余震的罪魁祸首 。他们还指出,地震波在距离上的衰减遵循指数规律 。
研究者说这个结果将对地震过后预测余震的发生产生影响 。Brodsky说:“我们研究余震预测的一个关键点是,余震发生可能性与主震的烈度成正比 。换言之,如果你知道地震波的振幅,你就可以在概率意义上预测在某点是否有余震 。”
地震自救口诀
大震来时有预兆,地声地光地颤摇,虽然短短几十秒,做出判断最重要 。

平房避震有讲究,是跑是留两可求,因地制宜做决断,错过时机诸事休 。
次生灾害危害大,需要尽量预防它,电源燃气是隐患,震时及时关上闸 。
强震颠簸站立难,就近躲避最明见,床下桌下小开间,伏而待定保安全 。
震时火灾易发生,伏在地上要镇静,沾湿毛巾口鼻捂,弯腰匍匐逆风行 。
震时开车太可怕,感觉有震快停下,赶紧就地来躲避,千万别在高桥下 。
震后别急往家跑,余震发生不可少,万一赶上强余震,加重伤害受不了 。
高 层 楼 撤 下 ,电 梯 不 可 搭 ,万 一 断 电 力 ,欲 速 则 不 达 。
一、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楼里,跑出来更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 。

二、躲在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远离建筑物,开阔、安全的地方 。
三、应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时尽量蜷曲身体;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
四、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以保护头颈部;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眼睛;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
五、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充溢;要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 。无论在什么场合,街上、公寓、学校、商店、娱乐场所等,均如此 。因为,拥挤中不但不能脱离险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伤 。
扩展资料:
地震的前兆
一、地下水异常
1、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 。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 。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 。
2、水质的变化 。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如变苦、变甜)、变浑,有异味等 。
3、水温的变化 。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 。
4、其他 。如翻花冒泡、喷气发响、井壁变形等 。

二、生物异常
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它们往往在震前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向人们预示灾难的临近 。已发现有上百种动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其中异常反应比较普遍的有20多种,最常见的动物异常现象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