齑粉的拼音 齑粉

本文系由作者妍希尔薇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曹植用“知了”翅膀比喻肉片,薄到没法再薄了 。但还有高一一留半器Y妙的词叫“无厚”,见于《庖丁解牛》的著名故事:对于“解牛”的生手牛的肢体净是筋骨没处下刀,但老于此道的庖丁却“游刃有余”,他那刀刃就像失去了厚度,骨节缝儿倒显得很宽 。《庄子养生主》“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刀刃当然不会没有厚度“无厚”这个抽象概念表述的,正是高等数学里的“无限(穷)小”;反过来也就有了“无限(穷)大”“无限小”的观念,琢磨起来都很费脑筋,这类古怪想头不会凭空钻进脑袋里 。洋人的事咱们不管,中国人的“无限小”,找不出比切肉更合理的由头 。

齑粉的拼音  齑粉

文章插图
曹植影视剧照
还是这位庄子,曾借着把一根木棍分成两半,其半再分两半,无限重复的思路,直接谈到“无限可分”的观念 。《庄子·天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华人先进的“宇宙”观,也是庄子认识得最深刻 。“宇宙”在《庄子》里出现了五次,《庚桑楚》《齐物论》《知北游》《让王》《列御寇》五篇 。晋代的郭象在《庄子注》中概括成一句:“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宙者,有古今之长,而古今之长无极 。”《庄子》中包含了“无限小”“无限大”观念发展的完整过程:从刀刃“解牛”出发,通过把木棰“日取其半”,就引入了时间;无限重复下去,“空间的无限小”跟“时间的无限大”就融为一体了 。
齑粉的拼音  齑粉

文章插图
庄子
你仍然会想:说华人的宇宙观念是从切肉片来的,你就算勉强讲通了,可切肉片这个动作有那么重要吗?好,那就再补充些材料看重要与否 。切薄肉片的动作,从上古就有个专门动词叫“聂”,《礼记·少仪》:“牛与羊、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洋人至今也该自叹弗如 。你说老古董早被遗忘了?清代通俗小说《聊斋志异》里还用过这个词哩 。《聊斋志异·姬生》:“乃以钱十千、酒一罐,两鸡皆聂切陈几上 。”怎样“化为齑粉”?切肉片的原理,是两次下刀之间只有很小的间距,一片片增加,相当于加法;切肉丝则是乘法,是一大飞跃;再次切成丁儿末儿,更不用说了 。
齑粉的拼音  齑粉

文章插图
旧版《礼记》
从几何学的角度看,相当于把“面”变成了“线”,再把“线”变成了“点” 。从面到点有三个层次 。原始人类头脑简单,缺少想象力,不大可能预先想到切了片再切丝,除非受到偶发事例的启示 。推想之一步的发明,要等到切菜丝来启发,因为菜叶本来就是片(面)状的,同样按很小的间距来下刀,结果就成了丝(线) 。从丝再到粒,同样要等着偶然的启发 。偶然加偶然,难上加难 。但笔者相信,对于先民,菜末儿的出现反倒比菜丝更早 。这当然是违背几何学常理的,非有极特殊的缘由不可 。这个缘由,就是中土特有的韭菜 。百来种蔬菜里唯有韭菜,叶是窄窄的近似于线状 。现今的宽叶韭菜,是拿农药催的 。切一束韭菜,一刀下去,自然就会出来一堆细末儿 。
齑粉的拼音  齑粉

文章插图
韭菜
【齑粉的拼音齑粉】韭菜曾让中国人的刀法超常飞跃,值得特别关注 。恰好,它在中国饮食史上的地位也非常重要,可以跟粟(黍)米并列 。日本权威学者说:“韭菜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的蔬菜,重要程度,日本是无法相比的”我们的祖先祭祀始祖,规定要用韭菜 。《礼记·王制》:“庶人春荐韭,…以卵 。”聂凤乔先生认为做法是炒鸡蛋21 。歌颂美食的唐诗名句拿韭菜跟黍米饭相配 。杜甫《赠卫八处士》:“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请注意,几乎所有的蔬菜都属于草部,唯独“韭”字特别,本身就是个部首,其中没几个字,却有独立地位 。读武侠小说,两将交战前要对骂,最狠的是“把你剁为肉酱”肉酱,今天的厨师叫“肉茸”,刀工上比切肉粒更高一级 。
齑粉的拼音  齑粉

文章插图
炒鸡蛋
文言点儿的演义里,“剁成肉酱”常说“化为齑粉” 。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齑粉”这种东西 。《辞源》解释是“细粉,碎屑,喻为粉身碎骨” 。最早是梁武帝在讨伐敌人的檄文里编造了这个词 。《梁书·武帝纪》:“一朝粉,孩稚无遗 。”为什么不说“剁”为齑粉?颗粒最细的酱也不是“剁”烂的,而是像吃涮羊肉蘸的韭花酱一样,是用石白捣烂的 。“粉”字属于“米”字旁,也是用石臼捣细的 。包饺子做肉馅,得先切成肉块再剁 。《水浒传》里鲁提辖拳打恶霸镇关西,到他的肉铺里找碴儿打架,要他亲自切“臊子”30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