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惊艳的成语 艳的成语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笔下《劝学》一文,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名篇,为我们大家所再熟悉不过,文章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文章通篇旨在劝勉人们终身求学,用心专一,积累学识 。
对于其中为后人所演衍而成的成语:“青出于蓝”,现今诸多书籍中基本上都是这样解释的:“这里的‘蓝’,指的是蓝草,可作染料 。青是从蓝草中提炼而成的,但颜色比蓼蓝更深 。”后人更是以“青出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 。
但是,如果从科学角度上去追根究底,上面这一对于“青出于蓝”的注释,却给我们带来了些许的矛盾与困惑 。
要知道,荀子那个时代,“青”是对我们今天的颜色---“蓝色”的称呼,而 “蓝” 指的应该是以菘蓝草为代表的若干植物 。
蓝草的秘密
以菘蓝草为代表的这些植物,虽然被我们称之为“蓝草”,但它们的花却颜色各异,或紫红色,或艳黄色……,而其叶子则呈绿色,所以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它们与蓝色之间究竟有着何等的关系?再加上这些蓝草并非是采摘后直接用于染色,而是将它们的绿叶通过一系列的加工,经过步骤繁多的化学反应,才能变成用于染色的染料 。而且,这些菘蓝或蓼蓝之类的植物,是随着人们的深入了解,才逐步成为染料的原料 。所以,荀子那个时代所指的蓝草,应该是有别于蓼蓝等其他植物的菘蓝 。而蓼蓝这些植物被大规模用作 *** 靛蓝的原料,则是明代以后的事了 。

表达惊艳的成语  艳的成语

文章插图
菘蓝
表达惊艳的成语  艳的成语

文章插图
蓼蓝
以上这些蓝草真正用作植物染料的原料,是它们的叶子 。菘蓝、蓼蓝等植物的叶子中,含有一种被称为吲哚酚的葡萄糖甙化合物——靛甙,带有这种化学物质的绿叶经过发酵,再与糖化酶或碱溶液发生水解反应,就会生成葡萄糖和羟基吲哚酚 。经过处理得到的无色羟基吲哚酚,会和空气中的氧气成分发生氧化作用,然后更通过进一步的缩合反应,最终生成一种蓝色的沉淀物,这就是植物染料——靛蓝(又名靛青) 。
中国古代的染料,大都来自于植物、动物以及天然矿物,而以植物染料最为普遍,如树皮、树根、枝叶、鲜花、果实、果壳和果汁,还有一些草本植物 。矿物类染料比较少,用作原料的有朱砂、赭石、石青等,动物染料则有胭脂虫,紫胶虫、墨鱼汁等等 。
古人将染色用的染料原色分为青、赤、黄、白、黑,称之为“五色”,其中的青色染料,正是从菘蓝、蓼蓝草等植物中提取得到的靛蓝染料 。能制取靛蓝的蓝草有好多种,古人最初用的是比较容易发生水解反应的菘蓝草,后来逐渐发现,通过技术上的改进,蓼蓝、马蓝、木蓝、苋蓝等植物也可用来提取 *** 靛蓝染料 。
古人最初是通过简易的发酵 ***,以及用石灰来水解大量发酵后的菘蓝叶子,才能提取得到少量的靛蓝染料 。在明代以前,民间最初多用方便水解的菘蓝叶来制造靛蓝,后来发明了酒糟发酵法,利用酒糟促进发酵的办法,进一步扩大了原料的多个来源,从而提高了植物染料的产量 。
浙江南部乡村以往所盛行的棉织品---蓝夹缬,以及其他一些地区的苗、瑶、侗、畲等少数民族,今天依然还在用靛蓝染料通过扎染、腊染等手段来加工民族工艺品 。

表达惊艳的成语  艳的成语

文章插图
蜡染法靛蓝染色制取的民族工艺品(作者摄自温州公园路)
“蓝”作为可提取靛蓝染料的植物统称 。在古代《诗经》和《礼记》中已有“蓝”的叙述 。明代宋应星更在其《天工开物》一书中提到茶蓝(即菘蓝)、蓼蓝、马蓝等等,均可用来制取靛蓝染料 。
表达惊艳的成语  艳的成语

文章插图
“天工开物”书影(作者摄)
菘蓝草是一种十字花科菘蓝属二年生草本植物,历来通称大青,植株光滑无毛 。在江苏、河南、广东、福建等省均有栽培 。中医药中称菘蓝的叶子为大青叶,其根更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中药---板蓝根 。它有着清热、凉血、解毒的功能 。蓼蓝则为蓼科蓼属下一年生的草本植物 。茎带紫红色,绿叶干后变暗蓝色,花呈淡红色,分布于全国各地 。
蓝草制取得到的靛蓝产品除用于染色外,还可药用,由于此类植物制取得到的靛蓝产品实际上属于混合产物,含有多种成分,只有当其中的靛蓝成分满足了一定的质量要求,也就成了另一味中药—青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