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洗礼仪式 基督教洗礼( 二 )


基督教洗礼仪式  基督教洗礼

文章插图
意大利圣若望天主堂内的浸礼池(图片来自 *** )
4世纪后,基督教获得了合法地位,对教义教规的修订也就摆上议事日程 。洗礼作为入门圣事,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
公元350年,教父(为基督宗教奠基的神学家的尊称)耶路撒冷的西里尔出版《洗礼的奥迹》(On the Mysteries of Bapti *** ),将洗礼的意义归纳为三点:“藉着水和圣灵而重生”、“脱下旧人(洗去原罪)”、“成为新人” 。洗礼也成为从耶稣获得“救恩”的必备过程 。此一时期,新建教堂在这一时期往往都会设有“洗礼池”,用以实施“浸礼” 。
洗礼的关键在于所念经文的有效性,即必须在施礼的同时念出《马太福音》28章19节所记载的“因父、及子、及圣神(圣灵)之名” 。浸水礼中,念到父、子、灵三字时将头浸没水中;注水礼或者洒水礼中,念到这三个字时将水注下或洒出 。而随着天主教成为国教,越来越多新生婴儿接受的洗礼,改变了过去以成为为主要受洗对象的状况 。这也成为婴儿洗的由来 。
基督宗教洗礼的演变
随着以罗马城为中心的西罗马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罗马,彼此之间的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诸多方面的分化日益严重,两边教会的差异也日趋凸显 。到8世纪,西罗马的拉丁教会日益青睐方便的注水礼作为洗礼的方式,东方的希腊教会则以浸礼为绝对多数 。
至11世纪,拉丁教会几乎全部实施注水礼,作为争锋相对的表示,希腊教会则普遍采用浸水礼 。双方所念经文也出现差异,拉丁教会所念为“我洗你,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希腊教会则为“上帝的仆人(某某)因父、及子、及圣灵之名,领受洗礼” 。但基本上双方对洗礼含义的理解还是一致的 。
基督教洗礼仪式  基督教洗礼

文章插图
天主教为婴儿实施注水礼
16世纪西方教会发生宗教改革,基督新教的出现使得洗礼的含义也开始出现争议 。此前在1274年的里昂大公会议中,天主教已经明确将洗礼列入教会的七件圣事之一,成为“得救”的必须要件 。
与之争锋相对的,在宗教改革期间,一些较为激进的改革派为彻底将新教与天主教区隔,开始坚持只有在本人具有理智判断明认信仰情况下,接受的洗礼才是有效的 。换言之,天主教的婴儿洗是无效的,接受婴儿洗的成人必须重新接受洗礼 。并且,按照圣经洗礼一词在希腊语中的原意,只有浸水礼才是有效的 。这些教派的支持者被反对者称为“重洗派” 。后来,重洗派这个词逐渐变为不同教派斗争双方互指对方为异端的贬义词,而不再特指哪一个教派 。
在对洗礼含义的看法上,最早出现的基督新教宗派路德宗和英国国教基本上还保留了洗礼在“得救”上的必要性,并且确认了婴儿洗的有效性 。加尔文所创立的改革宗长老教会接受婴儿洗,但认为婴儿洗只是加入基督徒群体的记号,而非得救的必须 。之后产生的浸信会、循道会等宗派,则基本沿用了长老教会对洗礼含义的认知,但不再接受婴儿洗 。另一些宗派如救世军、贵格会则不再举行公开的洗礼 。
对于晚近的基督新教教派而言,“认信”本身要远比洗礼更重要,称为基督徒的标记也从接受洗礼改为了“明认耶稣为救主”的“决志祷告” 。出现这样的改变,既有宗教改革时期教权斗争的需要,也有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潮兴起后,人们对信仰本质认知的改变 。
基督教洗礼仪式  基督教洗礼

文章插图
基督新教中同样有保持浸礼的教派
宗教习俗有对信众的特别意义,属于宗教信仰自由的一部分,应当予以尊重 。但如果某些习俗违背了当代人类的普遍公序良俗,甚至有可能伤害人的健康乃至生命,在保持精神内涵的同时改进做法,恐怕是任何宗教都需要面对的一项课题 。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