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生而知之者的之字什么意思 人非生而知之者( 二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惑,疑难问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知,懂得 。
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 。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
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
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
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师,用做动词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 。知,了解、知道 。之,取独 。
是故:因此,所以 。
无:无论、不分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
师道:从师的传统 。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
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
犹且:尚且 。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
下:不如,名作动 。
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耻,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益,更加、越发 。
于其身:对于他自己 。身,自身、自己 。
惑矣:(真是)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 。之,指童子 。习,使……学习 。其,指书 。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 。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
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 。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 。之,提宾标志 。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 。不,通“否” 。
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 。遗,丢弃,放弃 。
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
百工:各种手艺 。
相师:拜别人为师 。
族:类 。
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
年相若:年岁相近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 。足,可,够得上 。盛,高大 。谀,谄媚 。
复:恢复 。
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 。或作“鄙之” 。
乃:竟,竟然 。
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 。其,难道,表反问 。欤,语气词,表感叹 。
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常,固定的 。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
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
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 。聃是老子的字 。
之徒:这类 。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不必:不一定 。
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 。攻,学习、研究 。
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 。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
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 。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乐》已失传,此为古说 。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 。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 。通,普遍 。
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 。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于,被 。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 。嘉:赞许,嘉奖 。
贻:赠送,赠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