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实词什么是虚词 什么是虚词( 二 )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讲故事或作报告,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不写稿子,应像一篇文章 。
A.虽然 而 却 即使 也
B.尽管 可是 而 虽然 但
C.尽管 而 却 虽然 但
D.虽然 相反 可 即使 也
这是1998年全国卷的试题 。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 。所供选择的关联词全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 。其答案为A 。考关联词语的运用,本质上是考查对句子之间内在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从提供的一段文字看,它说的是小说家应该怎么样而不能怎么样,讲故事、作报告不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样,据此就大致可以选出答案来 。B项最后一组关联词语使用有问题,因为根据语意没有转折关系,C项的错误也在这里 。D项的主要错误在于“相反”的使用上,因为下一句子与上一句所说的意思在存在矛盾关系 。
例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
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 。
B.“五四”时期现代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中国”,在国家观念上尽管包括了但又
“超越了社稷和民族” 。
C.再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作为重点应该侧重抓,但它毕竟不能脱离整
体而单独得以解决 。
D.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
的利益 。

什么是实词什么是虚词  什么是虚词

文章插图
这是1999年全国卷的第2题,主要考查使用虚词的能力 。题中的“再”、“尽管”、“进而”是常用虚词,“得以”是助动词 。“尽管”是连词,它有表示让步的意思,后面可以用表示转折的“但”一类的词与它相呼 应 。B项正符合了这一要求,可见B项是答案所在 。A项的“再”是副词,它表示一个动作或状态的重复或继续,但它多用于指未实现或经常性的动作,对于已实现的动作不能用“再”,而应用“又” 。“进而”表示进一步行动,而D项“进而”后面的分句只是表示结果,故使用不恰当,应改用“从而” 。“得以”是助动词,有能够,可以的意思,它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也不能用否定式,故C项使用不恰当 。
2.注重近义虚词之间微细差别的比较
一些常用虚词之间在意义,用法上的差别比较细微,如“再”和“又”、“进而”、“从而”等,高考的试题往往注重这些差别的比较,以求准确使用 。
例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这么一条小船 。
②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
③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包装也精美了,因此更加受到
群众的欢迎 。
A.况且 何况 而且
B.况且 而且 况且
C.何况 而且 何况
D.何况 况且 而且
这是1996年的一道试题 。“何况”、“况且”、“而且”三个都是连词,三者似乎都有表示递进的意思 。要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差别 。“何况”主要用法有二:一是相当于口语中的“甭说、甭提”,两件事对比、映衬,用浅的烘托深的,表示甲如此,乙更如此;二是先举一层理由,然后进一步举一层理由,从说话人来看,后一层更重要,更充分 。“况且”有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补充、追加新的理由的意思 。“而且”主要用于表示后一成分比前一成分进一层 。依据句①所说,用“何况”最恰当,句②“况且”“而且”都可用,用“况且”更恰当,句③所说,用“而且”更恰当 。综合起来看,D项是答案 。
不过,从考生答题来说,是没有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作如此的理性分析 。一般对语言敏感的学生是可以凭直觉判断的 。
三、典型题分析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
②他比你只是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
【什么是实词什么是虚词什么是虚词】 ③这几天我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
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这是2002年全国卷的第5题,重点考查结合语境准确选用虚词的能力 。正确答案是C项 。本题备选的6个副词都是常用的,它们构成三组,各组之间差别细微 。“一再”和“再三”在词典中的释义都是“一次又一次” 。两者有时可以互换使用,如“母亲一再(再三)嘱咐孩子要注意安全”,但用法上有一些区别,如在不是表示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 。句①就是这样,用“动荡”的主体不是“人”,而是“中美关系”,“动荡”也只是对“中美关系的陈述,所以只能用“一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