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意思

“居安思危”是句军事成语 。意思是说 , 处在和平安定的环境 , 要时刻想到战争的危险 , 并从精神到物质做好允分准备 。最早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 。

居安思危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意思

文章插图
在春秋时期 , 晋悼公做了中原的盟主 , 采纳大将魏绛的策略 , 联合11个盟国去攻打郑国 。郑国请求讲和 , 并送给晋悼公一大批乐师、乐器、歌女、兵车作为礼物 。事后 , 晋悼公把一半的歌女、乐器赏赐给功臣魏绛 , 还得意忘形地说:眼下天下太平 , 可以享乐一番了 。但魏绛非但不接收馈赏 , 反而向晋悼公进言:“愿君安其乐而思其终也 。……居安思危 , 思则有备 , 敢以此规 。”意思是说 , 愿君王享受快乐时 , 要考虑到国家以后的事情 , 在安定太平的时候 , 要想到战争的危险 , 只有这样去想问题 , 就会有准备;有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我斗胆总这些话来规劝您!魏绛的忠告 , 使晋悼公醒悟 , 从而保持了多年的戒备 。从此 , 居安思危 , 有备无患 , 就成为人们应付战争和其他不测之事的常用语 , 而且还作为国防建设、治军原则和战备方针 , 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继承 。
《诸葛孔明传·戒备》一书 , 记载了三国时的诸葛亮一段话:“若仍居安而不思危 , 寇至而不知惧 , 此谓燕巢于幕 , 鱼游于鼎 , 亡不待夕矣 。”就是说 , 处于和平安定的年代不考虑战争的危险 , 敌人突然进攻又不知如何抵御 , 这就像在幕布上筑巢的燕子 , 在热锅里游泳的鱼儿一样 , 立刻就会灭亡 。
“居安思危”的相近说法是“安不忘危” 。意思是说 , 太平年代与平安岁月 , 不可忘记战祸、灾难等危险 。刘向《说苑·君道》称:“安不忘危 , 故能终而成霸功焉" 。所以 , 有战略眼光的历代将帅都把“居安思危”“安不忘危”“有备无患”作为治军的座右铭 , 牢记心中 , 落实在行动上 。
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主席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的事情总是这样的 , 你准备不好 , 敌人来了;准备好了 , 敌人反而不敢来……”
有以下四种情形:
第一、太平盛世 , 安不忘危 。
历代有远见的将帅 , 都知道太平盛世来之不易 , 若要长久国泰民安 , 必须常备不懈 。上述晋悼公在后来的做法是其中一例 。另外 , 西晋名将杜预远见卓识 , 他的言行对后人也很有启示作用 。
公元280年 , 西晋灭亡吴国后 , 晋武帝司马炎以为不会再发生大的战事 , 主张军队将领们不必再去从事军事活动 , 而让他们去管理政治事务 , 并下令解散州、郡的部队 , 但是 , 著名军事家杜预引用《司马法》一书的话 , 告诫晋武帝:“天下虽安 , 忘战必危” , 不能以吴国灭亡而高枕无忧 。他在与吴国作战结束后 , 立即还镇襄阳 , 坚守要地 , 交错屯兵 , 使所部戒备森严 , “视无事如有事”一样 , 从而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安定形势 。杜预死后 , 晋朝军备废弛 , 不久天下大乱 。
唐太宗李世民少年得志 , 26岁便做了皇帝 , 辟有贞观之治 。公元637年(贞观十一年) , 著名谏臣魏征针对李世民出现的骄奢苗头和表现 , 特上《谏太宗十思疏》 , 劝他“居安思危 , 戒奢以俭” , 警惕翻了“龙舟” 。李世民看罢奏章 , 大吃一惊 , 复诏认错 , 并将此奏章置于案头 , 天天警戒和鞭策自己 , 结束了一个动乱、凋敝的时代 , 促进社会进入了治平、昌盛的时期 。
第二、既胜若否 , 以备不虞 。
既胜若否 , 以备不虞 , 意思就是打了胜仗要像没有打胜仗一样 , 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和戒备 。
春秋时“五霸”之一的楚庄王芈旅 , 并国二十六 , 开地三千里 , 雄踞大江南北 , 称霸诸侯 。但他在胜利面前不忘乎所以 , 坚持安内攘外 , 整军经武 , 以备不虞 。他常以历史上纣王兵败丧殷的故事自勉 。殷纣王曾百战百胜 , 但在胜利面前丧失警惕 , 以致周武王兵临城下而不知 , 造成国破人亡的结局 。楚军在楚庄王的严格要求下 , 20余年常备不懈 , 故能立于百战不殆之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