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的拼音 项的拼音


一项的拼音  项的拼音

文章插图
项 读音 xiànɡ部首 页 工笔画数 9 五笔 ADMY参考:項项(項-xiàng-名词)(形声 。从页,工声 。从页,与头有关 。本义:脖子的后部)
⑴ 同本义 [nuque;nape of the neck]
项,头后也 。——《说文》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曹植《洛神赋》项背相望 。——《后汉书·左雄传》项髻(挽发髻于颈后);项窝(脖子后部的凹处)⑵ 泛指人颈 [neck]
老魔将芭蕉扇插在后项衣领 。——《西游记》项掣金锁 。——唐·李朝威《柳毅传》青项金翅 。——《聊斋志异·促织》项头(头与脖项);项领(指颈部);项缩(缩颈 。形容畏惧的样子)⑶ 代数中不用加、减号连接的单式 [term] 。
内项;外项⑷ 款项 [sum (of money)] 。
进项;欠项;出项;项头(项目)⑸ 春秋时国名 [Xiang state] 。
在今河南省项城县东北⑹ 冠的后部 [hat back]
宾右手执项,左手执前进客 。——《仪礼·士冠礼》⑺ 姓(见下)
一项的拼音  项的拼音

文章插图
项(項-xiàng)⑴ 颈的后部,泛指脖子:颈项 。项链 。项缩(缩脖子,形容羞怯、畏缩的样子) 。强项 。
⑵ 量词,分类的条目,:项目 。事项 。
⑶ 钱款,经费:款项 。进项 。存项 。
⑷ 数学用语,代数式中不用加、减号连接的单式,如“4ax2” 。
⑸ 姓 。
一项的拼音  项的拼音

文章插图
项氏源的出有:源于姬姓,关于“项”的最早记载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但说法见异 。《左传》
记载“鲁僖公十七年师灭项”,而《公羊传》和《谷梁传》则记为“齐恒公灭项” 。这三书记载,虽说在“灭项”上有争议,但源流方向是一致的,说的是周封项国,后被灭 。
唐代谱牒姓氏专家林宝着《元和姓纂》,其记载:“《左传》云灭项,《公羊》曰为齐恒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项橐项他、项伯、项襄之族也,汉初并封侯赐姓刘氏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的《大宋重修广韵》,又称《广韵》,其记载:“项,姓 。本姬姓国 。《公羊》曰‘为齐桓公所灭’,子孙因以为氏,项燕为楚将,生梁 。梁兄子籍,号‘霸王’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1161)年郑樵所着的《郑通志·氏族略》记载:或言姬姓之国,故城在今陈州项城县东北一里 。为齐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项橐八岁,孔子师之 。又汉赐姓刘氏,周赐辛氏,望出辽西 。南宋王应麟撰《姓氏急就篇》记载:项氏,姬姓 。齐桓公灭之,以国为姓 。项橐、项燕、汉项曼卿、吴项峻、唐项斯、宋项世安.
项氏来源很单一,除上述资料记载外,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中的“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
其中“中“封于项”早在唐朝司马贞等《史记三家注》关于《项羽本纪》中“封于项”的注释【索隐】:“《地理志》有项城县,属汝南 。”【正义】:“《括地志》云:‘今陈州项城县城即古项子国’”确切的说出了“封于项”是古项子国,所以项氏来源基本为古项子国 。
安徽桂溪(今小溪)项氏源流:项之先,姬姓得封于项国,并于鲁,子孙因以国为姓,此项姓所由始也 。东晋(316年-420年)时远祖胜公官越州,成帝咸和二年丁亥(公元327年),避苏峻乱,奉父俊公由临淮迁睦之寿昌县吴村,旋卜居于青溪县敦福乡之轩翥,此项氏入浙之始也 。轩翥俊公以下二十四世,曰:永公者,当唐僖宗中和二年壬寅(公元882年),黄巢兵乱,宗族沦没无存,惟永公之子四人 。兄弟四迁,长曰:遇公,仝子许师迁州城即今严州府,古之睦州也;次曰:泉公,仝子琏公迁歙州,后唐清泰三年丙申(公元936年),琏公之子绍公,却吴越王聘,隐于歙南之桂溪,又名小溪 。支派繁衍,人文昌炽,即我桂溪族也;三曰:款公,仝子璇公迁和义乡即渡渎徐坑也,璇公三孙,曰:倪、曰:学,世居和义,其后登进士第者八人 。曰:偃,复迁安福乡之宋村,以项氏居此而显着遂名为项村,偃公之元孙世宗公由项村又迁紫盖峰,其后登进士第者五人,即今之紫峰一族也;四曰:瑜公,仝子安公迁张山即密山东也,祖居轩翥在密山之西,东西别于一山,虽迁而不远故土,遂误传为祖居张山且或混称为轩翥张山,盖不知有东西一山之别也 。至于今,轩翥之旧庐已无陈迹,即分迁之四派半,有兴衰 。我次房泉公一派无论矣;而长房遇公之迁州城者,今访惟南乡离城二十五里,有项姓一村,自述先世来自淳安,然亦莫能自详其支派,则不可考也;四房瑜公之迁张山者,今荒墟一片,久无庐舍村烟矣,据新安名族志云:休宁县之溪阳闵口二族项氏皆由淳安敦福张山迁此,或即瑜公之苗裔未可知也;三房款公之迁渡渎者,今犹有结庐其地而村烟不甚盛也,一支之转迁项村,而紫峰者,则庐厘栉比,族茂人繁,耕读于紫盖之阳,可与我桂溪并峙也 。此淳安之宗派,而桂溪开族之根源也,若夫以桂溪言之,自清泰以来,族属繁衍,有十三门焉、有十八派焉 。绍公初迁三世单传,至四世则生延庆、延寿、延宁三公,延寿公夭亡;而延庆公生守彰、守荣,居下街是为下族;延宁公生承立,居上街是为上族;此桂溪一族两大支也 。下族一支守彰公曾孙念二公,迁桂山即今“桂山派”是也,守荣公生二子,长应周、次德广,“德广公一派”传至十五世绝 。应周公五子,曰参、曰浩、曰磬、曰仪、曰文舆,“参公一派”传至十一世谱缺不书失传无考;浩公传至十世日森公,迁白石山即今“白石派”是也;“仪公一派” 传至九世无考;文舆公传至十二世时中公,迁路口至十八世岩德公,转迁丛木至二十五世成沄公,又转迁杭城今称“文舆公派” 是也;磬公二子曰:性之、怀之 。“怀之公一派” 传至十九世绝;性之公四子曰:敷、致、牧、敏 。“敷公一派” 传至十一世无考;“致公一派” 传至十二世绝;牧公即均安门之祖,今称“均安门”是也;敏公三子曰:大经、大有、大老 。“大经公一派” 传至十五世迁安徽霍山;大有公二子曰:正一、得一 。“正一公一派” 传至二十二世无考;得一公生一子二孙,长生廷臣,次孙廷佐 。廷臣公生二子曰士仁、士朗,“士仁公一派”今支下住常州休宁湖州等处,称“士仁公派”是也;士朗公生二子曰:昭佑、暾佑 。昭佑公生佛奴、华童、椿童三公,分上、中、下三门,今称上门、中门、下门是也;暾佑公一派其孙庆生公赘岫田,至二十一世法亮公转迁稠木岭,子孙居本邑稠木岭称“暾佑公派”是也;廷佐公即圣立门门祖,今称“圣立门”是也;大老公生二子,长曰:随,生子文虎无嗣;次曰:晋,生三子曰:友龙、文龙、遇龙;“友龙公一派” 传至十六世无考;文龙公以易经魁多士,因称“易魁门”;遇龙公称“玄门”;而文龙公生四子,长廷玉公,称“盛庆门”;次廷瑞公,称“学堂里”,三廷芝公,传至十九世绝;四廷珪公,生子宽未娶,卒康熙已亥;之后盛庆、学堂支裔合为一门,今仍统称为“易魁门”也 。遇龙公也生四子,长廷琇公绝;次廷璋公之曾孙兄弟三人各分门户 。宽奴公改称“玄门”为“前门”,耕公称“中门”,籽公称“后门”,是为外三门 。三重公出继朱陈毕氏;四廷珍公称“碓公门”,今则合前、中、后和碓公统改为“裕公门”焉 。此下族十一门今合为七门十四派,而仅存五派皆延庆公之支也 。上族一支承立公生三子曰:德隆、德兴、德晟 。“德隆公一派” 传至十世; “德晟公一派”传至十五世绝;德兴公生五子,长曰“二公一派” 传至十世而绝;,三曰“八公一派” 传至十二世亦绝;五曰:珍公,为小溪寺僧即惠珍是也,惟次曰三公与四曰玘公,今裔丁繁衍,一称“上族门”,一称“嘉会门”焉 。此上族二门四派,而今惟有两门之人皆延宁公之支也,通上下族两大支凡十三门十八派,惟九门五派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