蹊田夺牛什么意思 蹊田夺牛

安立志

蹊田夺牛什么意思  蹊田夺牛

文章插图
包拯形象在文学和戏剧作品中更有魅力
史书记载 , 包拯是北宋时的政治家 , 官至枢密副使(协助皇上处理军事的副职官员) , 在流传下来的史料中 , 包拯的文学作品只有一首五言诗 , 其他文字主要是奏议与公文 。包拯在我国知名度很高 , 可谓家喻户晓 , 人人皆知 。不过 , 他的声望更多体现于话本、舞台和民间 。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 , 黄淮及京畿(开封附近)严重水患 , 此时的包拯因荐举失误被外放池州 。欧阳修向仁宗皇帝举荐包拯 。当年年末 , 包拯即被任命为右司郎中 , 权知开封府( *** 开封市长) 。“权”者 ,  *** 也 。欧阳修是包拯任职开封府的举荐者 , 也是包拯履职开封府的继任者 。一年半后 , 嘉祐三年六月 , 欧阳修“加龙图阁学士 , 知开封府 , 承包拯威严之后 , 简易循理 , 不求赫赫名 , 京师亦治” , 展示了与包拯完全不同的施政风格 。
嘉祐四年三月 , 时任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的包拯 , 一月之内弹劾了前后两任三司使(三司使是北宋 *** 的更高财政长官 , 三司者 , 指度支、户部、盐铁) , 直斥张方平“乘势贱买所监临富民邸舍” , 宋祁“在益部(今成都)多游宴” , 两人都因包拯的弹劾而去职 。包拯弹劾之所以成功 , 并非张、宋二人犯了什么原则性或政治性错误 , 而是仁宗皇帝重视台谏作用、容许批评朝政的缘故 。
这张方平是什么人呢?张方平历仁、英、神三朝 , 官至宰相 , 北宋政治家与文学家 。他在平西夏、使契丹、定南诏、稳税制、反特权、举贤才等重大内政、外交问题都卓有建树 。宋神宗赞赏他的奏折 , “文章典雅 , 焕然有三代风!”宰相富弼熬夜阅读张方平关于汴河治理与国家兵制之于首都安危的奏折 , 叹服:“此国计大本 , 非常奏也 。”
宋祁也非等闲之辈 。他不仅是《新唐书》的主要撰稿人 , 也以诗词扬名于世 。由于包拯的弹劾 , 致使宋祁仕途坎坷 , 时人多有抱怨 。宋人笔记载 , “言者(包拯)又论蜀人(宋祁)不安其奢侈 , 遂止为郑州 , 望国门不得入 , ……未几 , 不幸讣至成都 , 士民哭于其(宋祁)祠者数千人 。”
不管这两个历史人物曾经创造了什么丰功伟绩 , 毕竟犯过错误或有失检点 。时人对此颇有异议 , 只是认为包拯小题大做、求全责备而已 。
两位三司使“下课” , 皇上竟任命包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 “命下之日 , 外议喧然” 。想一想也很正常 , 三司使是掌管全国财政的肥缺 , 人们显然在怀疑 , 包拯打击同僚是为了取而代之 。
“外议喧然”之下 , 欧阳修看不下去了 , 立刻上章弹劾包拯——包拯的举荐者变成了包拯的弹劾者 。欧阳修不愧为著名的政治家与文学家 , 这篇题为《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的奏折 , 说理委婉 , 论述理性 , 既维护了仁宗皇帝的威望 , 又照顾了包拯的脸面 , 具有直指人心的思想力量 。欧阳修叙述了包拯弹劾两任三司使然后取而代之的过程 , 不无疑虑地指出:“此所谓蹊田夺牛 , 岂得无过?而整冠纳履 , 当避可疑者也 。”
“蹊田夺牛”是一则典故:“牵牛以蹊者 , 信有罪矣 , 而夺之牛 , 罚已重矣 。”牵牛人路经他人田地造成踩踏 , 田地主人不仅责罚了牵牛人 , 还要把人家的牛据为己有 , 是不是太过了?欧阳修通达地指出:“如拯材能资望 , 虽别加进用 , 人岂为嫌?其不可为者 , 惟三司使尔 。”这既是对皇帝的建言 , 也是对包拯的劝谕 。包拯担任三司使 , 的确让人浮想联翩 , “虽初无是心 , 然见得不能思义” 。包拯尽可问心无愧 , 然而 , “蹊田夺牛”的事实 , 如何能够脱去瓜田李下“整冠纳履”的嫌疑?如此显然的“嫌疑之迹 , 常人皆知可避 , 而拯岂独不思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