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如果我们问一个路人哲学是什么,他的回答很可能是: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
高深往往意味着晦涩难解,这也让哲学被大多数人“打入冷宫” 。在快消时代,不能在10分钟之内搞明白的事务,很容易会被人忽视 。
然而哲学问题,不仅充斥在我们所有的生活场景中,而且懂点哲学的人,往往都思考更高效,也更难“被忽悠” 。
文章插图
我们与哲学的邂逅可以源自很多小事:
发现伴侣对自己撒了谎,从而思考道德的重要性;
职场中被不公正地对待,从而思考正义与公平;
亲人与死亡擦肩而过,从而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曾被某种幻觉或梦境支配,从而思考世界的真实性……
更直白地说,当我们开始思考或者与人交流这些问题时,我们就与哲学不期而遇了 。哲学涉及的范围很广,今天我想仅仅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和大家聊聊沟通能力这件事,并且给大家一些实用的思考工具 。
你会不会经常在微博被千里之外的人气个半死?
或者明明自己吃了亏,想与人争辩却不知不觉沦为道歉的一方?
你身边有没有人让你难受,在沟通过程中,总感觉“他说的仿佛很有道理但又好像哪里不对”……
文章插图
在这些时候,哲学就能派上用场 。因为对哲学家们而言,沟通与自证就是一种日常:他们向外传播自己的观点,与人争辩论证自己的主张,个中翘楚凭借只言片语就万世流芳 。
为了避免自己和对方变成自说自话,哲学中早就确立了一套标准和范式,以确保逻辑演绎在形式上是有效的 。例如三段论形式:因为钱在包中,包在袋中,所以钱在袋中 。它构成了逻辑上的闭环,在形式上是正确的 。
形式的正确性是沟通的之一前提 。但生活中常见的无效沟通和低效思考,却不是简单的形式谬误,而是泛滥的“非形式”谬误(Common Informal Fallacies) 。
下面,我就罗列一些常见的“非形式”谬误,看完后,你就能知道自己为何经常被气到“瘫痪”了 。
只作断言所谓“断言”就是对观点的陈述,陈述本身不能等同于证明,被陈述了100遍的观点也不等于得到论证的观点 。
当断言遭遇挑战的时候,就算是日常小事,也必须要被合理证明之后才具备可信度,否则就是无效的 。
生活中我们经常遭遇断言,且往往是直斩人心的否定式断言:这个***不受欢迎、这份工作没有前途、这方面你没有天赋……要知道,断言往往只是意气之谈 。遇到只作断言的人,更好的破局方式就是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要听信 。
文章插图
循环论证有一种论证看起来像模像样,但实际上却是把需要论证的结论当做了前提 。
循环论证往往由一个经过改装的结论组合而成,比如,假定你主张人人都应当是基督徒,理由是《圣经》是这样说的 。
这对于基督徒来说的确是结论性的,但如果你试图说服的对象不信仰基督教,那么他也许同样不信《圣经》上的话,因此,诉诸《圣经》就是一种对成为基督徒的循环论证 。
文章插图
循环论证更大的伤害倒不是论题本身,而是它真的很浪费时间 。
离题你一定见识过试图用离题打败对方的人,他对一种观点进行论证的方式就是提出别的东西,比如抛出一些统计图表、新奇概念、看不出关联的热点事件……总之,什么都谈了,就是不谈正题,这本质上是一种拖垮对方的技巧 。
生活中最常见的离题往往是恶意的针对:人身攻击 。围绕对方的外表、声誉、举止、智力、财产等发表诛心之论 。
这种做法看似能够通过冒犯别人来占据上风,实则对自身损伤更大,因为这间接表明他们自身能力的不足 。
结论含糊或变动最令人头痛的论证之一就是那种结论含糊或每一段文字的结论都在变动的情况,而在论证中不停地修正或变动结论不是严谨,而是思考不足的体现 。
在沟通中如果不能明晰表达自身观点,就会令双方陷入“搞不清到底想说什么”的无效表达中 。如果一个观点是经过充分思考的,那么它应当被清楚、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并得到坚持 。
推荐阅读
- 身份证数字代表啥 身份证的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 烤箱预热是啥 烤箱预热是怎么预热的?
- 香烟跟电子烟的区别 电子烟跟烟有啥区别?
- 嘴大的女人什么命运 女人嘴大是啥意思
- 什么是脱氧核糖? 脱氧核糖是啥啊?
- 12星座坐公交车时会做啥
- 建国后动物不许成精缘何说起 为啥说建国后动物不许成精?
- lol下雪是什么梗 啥意思
- 又双叒叕念什么啥意思,土加四个又字怎么读
-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礼信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