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的读后感 鸿门宴读后感优秀( 三 )


而刘邦恰好与项羽相反 , 他不但能虚心纳谏、随机应变 , 更重要的是善于用人 。他好像有一种魔力一样 , 能让朋友与之同生共死 , 为人忠诚 。他对项伯就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例子 , 能将项羽的叔父收买 , 他的“魔力”真是不小 , 这也使项庄刺杀刘邦的计划不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
(二)相伯在“鸿门宴”中的作用与分析

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 应该站在项羽一边 , 而今却与刘邦“约为婚姻” , 其中自有刘邦拉拢相伯之意 , 但相伯怎么就不假思索的同意了呢?这不得不让人怀疑 。
但与历史联系起来 , 这个事情就不难解释了 。相伯是项家仅存的元老之一 , 是与项羽竞争最有利的对手 。而项羽胜利后 , 权力的分配出现了问题 , 使项伯感到不公 , 而刘邦未尝不是一个强大的外援 , 那么投靠刘邦也就不见怪了 。
总之 , “鸿门宴”的失败不是某一方面的问题 , 而是连环性的 , 值得我们细细研究 。但项羽这个悲剧对我们是个告诫 。
真是“生当做人杰 ,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 不肯过江东 。”啊!
鸿门宴读后感篇5
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吗?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
首先从当时军队的实力上看 , 显然刘邦处于劣势 , 可以说如果项羽决心杀掉刘邦 , 那简直轻而易举 。即使失去了鸿门宴这一次大好机会 , 以当时项羽的实力 , 机会多得去了 。可项羽却没有这么做 。一是因为项羽优柔寡断 , 没有主见 , 听了曹无伤之言便要杀刘邦 , 却又听项伯之言便又认为刘邦有功 , 而没有听从谋士范增的告诫 。二是因为项羽本是贵族后裔 , 自视甚高 , 认为做事当光明正大 , 在宴会上杀人是小人行径 , 不屑为之 。相反的刘邦却阴险狡诈 , 心狠手辣 , 听从张良 , 收买项伯 , 对项羽毕恭毕敬、俯首称臣 , 却心怀异志 , 可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
从用人的角度看 , 刘邦懂得让手下人尽其才 , 樊哙张良对他忠心耿耿 , 连项羽的叔父项伯也被他收买过来 , 还有后来的陈平 , 以及决定楚汉之争胜败的韩信 , 皆由项羽麾下转投刘邦 。而项羽众叛亲离 , 不但叔父出卖了自己 , 还把自己在刘邦那里的间谍给出卖了 。这叫其余部属如何对其忠心?韩信陈平这样佼佼者不知重用 , 致使帐下人才匮乏 , 从前部属对他反戈一击 。
试看鸿门宴上诸人的对照——同是武将 , 樊哙粗中有细 , 关键时刻力挽狂澜 , 项庄却因项伯阻扰未能成功击杀刘邦;同为谋士 , 智者张良始终掌控全局 , 范增却无法说服项羽依计行事 , 徒然发怒 , 撞碎玉斗泄愤 。这场较量 , 谁胜谁败 , 还用说吗?
刘邦能迫使项羽自刎乌江 , 靠的是善于用人 , 因为自己不过是一介平民 , 想夺取天下 , 必要仰仗他人 。所以他对属下虚心 , 换得属下对他忠心 。而项羽自恃身份 , 又挟大破秦军主力之威 , 根本没把刘邦这对手放在眼里 , 对部属也非常高傲 , 且无主见 。
所以项羽虽能称霸于一时 , 却终于败于刘邦手下 , 不是因为鸿门宴没下决心杀刘邦 , 而是他缺乏作为君主的政治品格 , 不善用人才 。
【鸿门宴的读后感 鸿门宴读后感优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