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的读后感 鸿门宴读后感优秀

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富有时代气息 。要做到这一点 , 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进行阐述 。这个“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 , 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鸿门宴读后感 , 希望对你有帮助 。
鸿门宴读后感篇1
"生当为人杰 , 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 , 不肯过江东 。"在很多人眼里 , 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 。他叱咤风云的伟业 , 所向披靡的战绩 , 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 。曾几何时 , 举世共仰 , 千秋景慕 。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 , 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
然而 , 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 。他的悲剧 , 不仅是历史的悲剧 , 也是性格的悲剧 , 而他的悲剧性格 , 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 , 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 。古人云:"义者 , 宜也 。"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 。可想而知 , 只要行之得当 , 言而得体 , 便可称其"义" 。然而 , "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 。项伯为报救命之恩 , 向张良通风报信 , 可称得上"义" , 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 , 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 , 此举又谓之不"义" 。两军对垒 , 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 , 纵虎归山 , 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 , 实乃对敌人的"义" , 而对自己不"义" 。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可以说 , 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 。韩信始在项羽麾下 , "言不听 , 画不用 , 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 , "累谏不受 , 乃封其金与印 , 仗剑亡 , 归汉于武" 。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 , 济世之才 , 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 。亚父范增 , 尽心尽力 , 鞠躬尽瘁 , 亦未免被猜忌 。最后 , 明修栈道 , 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 , 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 , 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 。项王的刚愎自用 , 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 。可以说 , 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 , 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
"力拔山兮气盖世 , 时不利兮驹不逝 。驹不逝兮可奈何 , 虞兮虞兮奈若何 。" , 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 。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 , 假如项羽……那么 , 意气风发 , 衣锦还乡 , 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 威加四海兮归故乡 , 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 , 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
鸿门宴读后感篇2
暑假 , 马老师让我们精读司马迁《史记》中的“鸿门宴”节 , 领悟人生智慧 。我在文中遨游了几十天 , 随机应变、能屈能伸的刘邦 , 优柔寡断的项羽 , 忠心耿耿、足智多谋的张良 , 赤胆忠心、临危不惧的樊哙…一个个人物形象令人回味无穷 。

“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 , 是关于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斗智斗勇的故事 。刘邦率10万军队驻军霸上 , 项羽率40万精兵驻军新丰鸿门 。刘邦部下曹无伤向项羽告密:刘邦想称王!项羽勃然大怒 , 准备发兵消灭刘邦 。项伯连夜跑到刘邦营中营救挚友张良 , 居然敌我不分和刘邦约为婚姻 。项伯回来后在项羽面前替刘邦美言 , 项羽就等刘邦来谢罪 。鸿门宴上 , 项庄舞剑 , 意在沛公 , 项伯舞剑保护刘邦 。在张良、樊哙的帮助下 , 刘邦侥幸逃回军中 , 化险为夷 。
刘邦尊敬别人 , 礼贤下士 , 与战士们共患难 。刘邦善于用人 , 用他们的长处 , 战士们团结一致 , 获得最后的胜利 。张良“运筹帷幄之中 , 决胜千里之外” , 项伯向他泄漏军情 , 他却不逃跑 , 建议刘邦礼遇项伯;鸿门宴上杀机四起 , 他不露声色叫来大将樊哙 。樊哙英勇无畏 , 持剑盾闯入帐中 , 指责项羽赏罚不明 , 杀刘邦是“亡秦之续耳” , 令项羽哑口无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