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态平衡( 三 )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种类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
在自然界中 , 不论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组成 。每一个成分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 ,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综合体 。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 称为生态平衡 。
实际上也就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消费、分解之间地保持稳定 。如果其中某一成分过于剧烈地发生改变 , 都可能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 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如果某种化学物质或某种化学元素过多地超过了自然状态下的正常含量 , 也会影响生态平衡 。
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 , 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 会使各类生物濒临灭绝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两栖动物的数量开始锐减,到了1980年已有129个物种灭绝 。2005年初 , 一份全球两栖动物调查报告“全球两栖动物评估”显示 , 所知的全球5743种两栖动物有32%都处于濒危境地 。但是科学家还不清楚为什么会导致两栖动物如此锐减 , 主要的理论根据就是栖息地减少 。[1]
稳定状态
像自然界任何事物一样 , 生态系统也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 , 实际上它是一种动态系统 。大量事实证明 , 只要给以足够的时间和在外部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 生态系统总是按照一定规律向着组成、结构和功能更加复杂化的方向演进的 。在发展的早期阶段 , 系统的生物种类成分少 , 结构简单 , 食物链短 , 对外界干扰反应敏感 , 抵御能力小 , 所以是比较脆弱而不稳定的 。当生态系统逐渐演替进入到成熟时期 , 生物种类多 , 食物链较长 , 结构复杂 , 功能效率高 , 对外界的干扰压力有较强的抗御能力 , 因而稳定程度高 。这是由于系统经过长期的演化 , 通过自然选择和生态适应 , 各种生物都占据有一定的生态位 , 彼此间关系比较协调而依赖紧密 , 并与非生物环境共同形成结构较为完整、功能比较完善的自然整体 , 外来生物种的侵入比较困难;此时 , 还由于复杂的食物网结构使能量和物质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流动 , 一个环节或途径发生了损伤或中断 , 可以由其他方面的调节所抵消或得到缓冲 , 不致使整个系统受到伤害 。所以 , 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 , 食物网和营养结构越复杂便越稳定 。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与系统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相联系的 。[2]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 , 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出现高度的相互适应 , 种群结构与数量比例持久地没有明显的变动 , 生产与消费和分解之间 , 即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接近平衡 , 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相互适应并获得最优化的协调关系 , 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或自然界的平衡 。当然这种平衡是动态平衡 。[2]
平衡特点
相对平衡
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 , 因为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孤立的 , 都会与外界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 会经常遭到外界的干扰 。生态系统对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具有一定的弹性 , 其自我调节能力也是有限度的 , 如果外界干扰或压力在其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 , 当这种干扰或压力去除后 , 它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而恢复;如果外界干扰或压力超过了它所能承受的极限 , 其自我调节能力也就遭到了破坏 , 生态系统就会衰退 , 甚至崩溃 。通常把生态系统所能承受压力的极限称为“阈限” , 例如 , 草原应有合理的载畜量 , 超过了最大适宜载畜量 , 草原就会退化;森林应有合理的采伐量 , 采伐量超过生长量 , 必然引起森林的衰退;污染物的排放量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 否则就会造成环境污染 , 危及生物的正常生活 , 甚至死亡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