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形成原因、地质特点、地势走向、地理分界线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的北部,北起黑龙江南岸,南到西拉木伦河上游,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1200千米,宽20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为1100~1400米,总面积约8.44万平方千米 。
大兴安岭属于内蒙古大兴安岭褶皱带,中生代时期这一地区发生强烈的地壳运动,有大量的花岗岩侵入,也形成了一些火山岩 。第三纪末期的地壳运动使得大兴安岭沿东侧的断层翘起,使得山岭两侧的斜坡不对称 。第四纪初期的构造运动又引起了火山喷发,其中绰尔河中游就发现了44座火山 。大兴安岭经过长期的风化侵蚀,山顶比较圆,没有高大的山峰 。
【大兴安岭:形成原因、地质特点、地势走向、地理分界线】大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南北气候相差十分明显,北段属于寒温带,北纬47°~北纬48°以北的地区有常年冻土分布,冻土的厚度可达百米 。大兴安岭北部长着茂密的森林,主要的树种有兴安落叶松、白桦、樟子松、山杨、红皮云杉等,是我国最大的原始林区 。大兴安岭南段的气候比较干旱,这里的森林主要分布在阴坡地区,主要树种有蒙古栎、桦树、山杨等,阳坡地区主要以草类和山杏为主 。
大兴安岭地区的动物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狼獾、驼鹿,以及一些鹿科动物和啮齿动物为主,阔叶林和灌木丛中还有一些雉科鸟类 。
大兴安岭上主要的矿产资源有铁、铜、金、钨、锌、镍、汞、云母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