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来历和发展过程 对联的来历( 二 )


02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 。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 。
03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 *** 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
04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
05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人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
4对联来历(20字)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 。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 。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 。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 。
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的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
扩展资料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等,起源于桃符 。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 。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题桃符” 。
这要算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之一副春联 。但也有其他说法,中国最早楹联出现在唐代,有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敦煌遗书为据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
5对联来历对联起源于五代时期的后蜀主孟昶,经过不断发展,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之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
“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 。
对联现在的作用
1、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 。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 。
2、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
6对联的来历起源什么呢?对联最早起源于桃符 。
“桃符”指的是古时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门神或者写着门神名字,用于辟邪的桃木板,相当于门神像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
人们为了去除厉鬼,将神荼、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木上,并悬挂于门上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而到了明代,随着对对子的习俗开始盛行,对联一词便出现 。
对联的要求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
好了,对联的来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对联的来历和发展过程、对联的来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