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是什么意思,怎么来的

【祭奠是什么意思,怎么来的】

祭奠是什么意思,怎么来的

文章插图
追悼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孝文化,是对逝者的追悼 。出自抱朴子——省事 。
祭祀,一种纪念和尊重死者的仪式 。
奠酒:向死者供奉祭品,以示敬意和缅怀 。祭奠逝者表达一种缅怀和反思 。
追悼会有一定的程序和礼仪,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规定 。葬礼后的早晨,山西南部的闻喜等地讲究死者家属送饭到墓旁倒酒,这意味着家人和死者又一起吃早饭了 。在宜城附近一带,死者家属第二天去坟地祭扫,祭扫时在坟地上加新土,使坟丘前后端正,不偏不倚 。在民间,我们也把这种礼仪称为“扶山” 。至于太原地区,既然是安葬逝者,就要等到三年后清明节扫墓的时候再给坟添土 。这两个地区不一样,礼仪差异也很大 。
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死者下葬后的第三天,坟前会添上新土和纸钱,成为“第三”,也叫“圆坟”、“暖坟” 。一般都是死者的长子领导家庭 。有的地方,凡是有“衣”的亲戚都要去 。他们一起参加追悼会,吃完饭就回去 。
从一个人去世开始,我们必须每七天举行一次追悼会 。我们称之为“第七日”,第一次称为“前七日”,第三次七日也可称为“散七日” 。第五个七天,第七个七天,也叫“满七天”、“破七天”、“全七天” 。这些敬礼和礼仪对追悼会非常重要 。
十七国庆期间,死者家属设立牌位,供奉牌位,举行隆重追悼会,并悬挂慰问品 。
在“三月七”这一天,逝者的子女带着香,到自己家附近的三岔路口为逝者祈福,或者去坟前烧香,引导逝者回家 。
在“五月七日”节日期间,人们认为这一天是死者回家探亲的时间 。死者家属举行纪念仪式,邀请僧尼一起念经 。这个时候,死者的亲戚、朋友、亲人都会前来吊唁 。晋中祁县地区也有一些关于进贡的规定 。在面条供品中,如果死者是男性,在供品中多蒸一朵“莲花” 。如果死者是女性,那么供品中会多蒸一个“如意” 。此外,还要根据死者的年龄,扎上纸花和剪纸旗,再贴上一个“升” 。纸旗要用稻草杆扎穿,从家门口沿路插入坟地,以示对逝者的悼念 。
7月7日,死者家属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亲朋好友前往墓前祭拜,为死者烧纸钱 。
死者下葬100天后,还有一个隆重的祭日,称为“百日祭”,又称“百日祭” 。这一天,穿厚重丧服的死者家属要换上正规的丧服 。普通丧主可以去除孝心 。
一个人死后,他的子女要服孝三年,在民间也叫“服三” 。一周年时,死者子女要烧纸祭奠,称为“周年”或“焚周年”,古人称之为“小样” 。第二个纪念日叫“大祥”,死者子女要去墓地祭祀,寄托哀思 。三周年丧期一过,逝者亲友会来坟前烧纸祭奠,各自带着供品和纸扎告慰逝者 。逝者三周年后,其子女可脱去丧服,换上普通衣服 。正因如此,三周年也被称为“脱役”或“脱孝” 。根据传统,葬礼仪式在第三个周年纪念日之后正式结束 。
在死者去世后第二年的清明节当天或清明节前一天,晋中地区有一种独特的习俗——“烧心” 。这种烧心不是烧人的心 。这一天,死者的亲友,尤其是出嫁的女儿,必须亲自赶到墓地祭拜 。除了各种纸扎的供品,还要蒸空面和生发的“面”,把这些东西一起埋在墓前 。“烧心”是“安心”的意思,是告诉逝者家里一切都好,不要看了 。
孝三年后,祭奠仪式改为普通扫墓,没有特别的祭日 。我大约一年去墓地三次 。清明,升新火,算一次;七月十五,尝新谷,算一次;10月初一,送冷衣服算一次 。这三种祭奠仪式很常见 。在一些地区,一年有五个节日 。除了以上三个节日,还有元旦和冬至 。这些方式是生者与死者沟通的一种方式 。在漫长的岁月里,逝者如是,他的家人通过这些古老的方式,表达他们对逝者最真诚最深沉的爱 。
以山西各地区的丧葬仪式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何种形式的祭奠仪式,都是为了缅怀和缅怀逝者,用虔诚的心祈祷,希望逝者的灵魂能够安息和超度,逝者能够享受死后的极乐 。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反映了从古代继承下来的迷信习惯 。虽然生者对逝者之死深感悲痛,但生者心中也知道,人死如灯灭,生与死只是人一生必经的两个环节 。虽然古代研究长生不老药的人很多,但在漫长的时代发展中也证明了人皆有一死 。对于逝者来说,死亡不是解脱 。从民间的角度来看,婚丧嫁娶越热闹越好,人们喜气洋洋办丧事的情况并不少见 。无论是吹吹风,还是请人悼念,都是表达追悼的一种方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