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花种着种着死了 种上花后他们却傻眼了...(11)


思妇盼归人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由此衍生出闺怨诗这一门类 。然而男子写的闺怨诗总不那么地道,说到闺怨,还应看看女儿家的诗句 。“是时君不归,春风徒笑妾!”独自赏花,缺失的人或许是羁旅客,或许是负心郎,古代的女子是男子的附庸,因此,他们的远离除了情感上的背叛,对于女子来说,还有生存的危机 。在这样的焦虑之下,也就难怪思妇“春来泪如雨”了 。
2.人格和花格的相互映照始终是最为突出的主题
这里忍不住赘言几句,虽然都是将人格与花格相当,以花抒发自己的感慨,但很明显,两性在花的话题中展现的具体内容本质是截然相反的 。男子外向,致力于探求外部世界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关怀;女性则不得不更加强调单一的自我,顾影自怜,在父权背景之下确认自我身份,表达朴素的女性意识 。即使一部分对现状不满的人,也不过是笼中鸟 。当然,这是时代的局限,忽略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和森严的阶级壁垒而单单将两性对立,那就未免太狭隘了 。
相似之处则在于,无论如何,中国古代的诗词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生发出万事万物 。这参照中国历代的文化政治传统是不值一提的,立足于世界之林,则能显示出他们的弥足珍贵 。不客气地讲,这或许是中国民族性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
牡丹
社会生活中的花卉:花卉在物质层面可卖可食可入药
如果说观赏是利用了花卉的自然属性,那么以花入诗词则进一步延伸出中国文化情境下花卉的美学价值 。然而,这也并不代表花卉就仅仅是文人的同伴或者特权阶级的玩宠,却不和贩夫走卒产生什么不该有的联系 。在古代丰富的社会生活中,花卉同样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
1.经济:花卉经济满足了不同阶级的需要
上文提到,宋代有“今年底事花能贱,缘是宫中不赏花 。”的诗句,抛去诗句对底层百姓的同情不提,客观来看,这正是宋代鲜花栽培、鲜花交易的例证 。
唐代有“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的描写,说明当时就已经有了鲜花交易,进而有了以花谋生的人 。清人屈大钧的《广东新语》中记载,“珠浦之人,以珠为饭;花田之人,以花作衣” 。这类似俗语“靠山吃山”,不过景致上显然不同 。
当然,对于花农来说,恐怕并没有太多诗意和美感,仅仅作为谋食而已 。除了鲜花之外,妇人的脂粉、香薰焉能没有百花相助?如果我们细心研究一地的鲜花交易历史,或许能有更多有趣的发现,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了 。
2.药材:花卉入药进行了名花的平民化尝试
除了经济上以花谋生,百姓还可以生命上以花求生 。鸢尾的根茎入药,可以活血祛瘀、祛风利湿、解毒、消积;芍药的根入药,有治血散淤、凉血止痛之功效 。百合花具有清火、润肺、安神之功效,荷花用处更多……
花卉,是观赏性草本植物的统称,因此,草药和花卉本是一体,我国可谓自神农尝百草以来,就积极探索鲜花的药用价值,一种花只能观赏,而不能有譬如药用、食用等价值,至少在中国,想来是行之不远的 。以上列举的花朵是我们熟悉的、大多数人几乎没有想过它们的药用价值的一些花,这样美丽而可以入药的花还有很多,这里列举也只是为了给诸君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发现 。
3.喝茶饮酒:花卉制品参与了士子女郎的风雅活动
虽然如此,花卉毕竟是一件风雅事,文人骚客,谁不是“千古图书身上下,一杯诗酒花疏密”呢?花茶,又名香片,是中国特有的一类再加工茶 。
蔡襄《茶录》中云:“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欲助其香……”这是以花入茶的先声 。到了明代,花茶的 *** 更为精细 。《茶谱》中说,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花茶自此蔚为风气,从明清一直到现代,得到了越来越大的发展 。
至于酒,桂花酿,梨花白可能是我们更为熟悉的花酒品种,其实,古代以花入酒也有悠久的历史了 。屈原写“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使我们有了将鲜花酒历史推进到先秦的大胆设想 。到了后世,文人诗酒趁年华,白居易 “腹空先进松花酒,膝冷重装桂布裘 。”可作为历史的佐证 。
其实,饮菊花酒是重阳的习俗 。早在汉代,宫中就有了重阳节“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的习俗 。《本草神农经》说“菊服之轻身耐劳”,有丰富的药用价值,这也许是菊花酒经久不衰,受尽偏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
4.甜食:花卉制品为更多人所接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