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长相思李白 长相思李白古诗赏析

长相思 , 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 , 摧心肝 。李白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笔力

古诗长相思李白 长相思李白古诗赏析

文章插图
长相思 , 在长安 。
络纬秋啼金井阑 , 微霜凄凄簟色寒 。
孤灯不明思欲绝 , 卷帷望月空长叹 。
美人如花隔云端 。
上有青冥之高天 , 下有渌水之波澜 。
天长路远魂飞苦 , 梦魂不到关山难 。
长相思 , 摧心肝 。
李白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笔力 , 写得豪迈奔放 , 但他也有一些诗篇能在豪放飘逸的同时兼有含蓄的思致 。象这首《长相思》 , 大约是他离开长安后于沉思中回忆过往情绪之作 , 就显然属于这样的作品 。
“长相思”本汉代诗中语(如《古诗》:“客从远方来 , 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 , 下言久离别”) , 六朝诗人多以名篇(如陈后主、徐陵、江总等均有作) , 并以“长相思”发端 , 属乐府《杂曲歌辞》 。现存歌辞多写思妇之怨 。李白此诗即拟其格而别有寄寓 。
诗大致可分两段 。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 , 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 。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 。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 , 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 。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 , 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 。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 。虫鸣则岁时将晚 , 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 。其次写肌肤所感 , 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 , 他更不能成眠了 。“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 。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 。眼前是“罗帐灯昏” , 益增愁思 。一个“孤”字不仅写灯 , 也是人物心理写照 , 从而引起一番思念 。“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 。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 , 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 , 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 , 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 。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 。”“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 。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 , 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 , 远隔云端 。与月儿一样 , 可望而不可即 。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 。值得注意的是 , 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 , 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 , 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 , 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 , 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 。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 。在诗人浪漫的幻想中 , 诗中人梦魂飞扬 , 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 。然而“天长地远” , 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 , 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 , 还有重重关山 , 尽管追求不已 , 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 。这里 , 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 , 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 。“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 , 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 , 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 , 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 。然而 , 如径作“上有高天 , 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 , 却大为减色 , 怎么读也不够味 。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得音调曼长好听 , 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 , 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 , 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长声调歌唱) , 能传达无限感慨 。这种句式 , 为李白特别乐用 , 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 , 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 , 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 , 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 , 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 , 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 。再看下两句 , 从语意看 , 词序似应作:天长路远关山难(度) , 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 。写作“天长路远魂飞苦 , 梦魂不到关山难” , 不仅是为趁韵 , 且运用连珠格形式 , 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 , 可谓辞清意婉 , 十分动人 。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 , 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 , 摧心肝!”“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 , 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 。结句短促有力 , 给人以执着之感 , 诗情虽则悲恸 , 但绝无萎靡之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