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千百度,众里寻他千百度描写的是什么节日?( 三 )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更高境 。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 。下片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 。北宋另有贺铸一首,此义正可参看 。(周汝昌)
赏析2:阴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这日晚上称元夕,亦称元宵,元夜 。我国古代有元夕观灯的风俗 。玉壶:指月亮 。鱼龙舞:指舞鱼灯、龙灯之类 。这是一首别有寄托的词作 。词人假借对一位厌恶热闹、自甘寂寞的女子的寻求,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志向和情怀.梁启超《艺蘅馆胡词选》云:“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其体会是可信的 。词的上片,极写元夕灯火辉煌、歌舞繁盛的热闹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前一句写灯,后一句写焰火 。上元之夜,满城灯火,就象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满天的焰火明灭,又象是春风把满天星斗吹落 。真是一片灯的海洋,焰火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 。
“花千树”、“星如雨”,不仅写出了灯火之盛、之美,而且也给人热闹非凡的感觉,渲染出了节日的热烈气氛 。“宝马雕车香满路”,是写游人之盛 。但这里主要还是为了渲染气氛,所以,作者并没有对游人作具体描绘,只是从整体印象上概括地勾勒了一笔 。然而,游人如织、仕女如云的景象却已跃然纸上;最后三句描绘歌舞之乐 。节日的夜晚,一片狂欢景象,到处是笙箫齐鸣,到处是彩灯飞舞,人们在忘情地欢乐着 。
“一夜鱼龙舞”,写出了人们彻夜狂欢的情景 。下片写寻觅意中人的过程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观灯看花”的妇女,头上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装饰品,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整整齐齐,漂漂亮亮 。她们一路笑语,带着幽香,从词人眼前走过,这里作者具体地描写了观灯的游人,也是对上片“宝马雕车香满路”描写的一个补充,同时,一个“去”字也暗传出对意中人的寻觅 。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他寻找着,辩认着,一个个少女美妇从他眼前过去了,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是他要寻找的 。那么他所要寻找的意中人在哪里呢?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终于在灯火冷落的地方发现了她 。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 。“众里寻她千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 。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
这首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 。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
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孤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反衬出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 。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 。辛弃疾力主抗战,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这首词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也为人传诵 。
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这三句也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三境界的第三境,并以此作比喻,对做学问、做人、成事业者,在经历了之一境界和第二境界之后,才能有所发现,自己所追寻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没想到的地方出现 。
赏析3:这首词的上半阕写元宵之夜的盛况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 。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 。“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 。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 。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