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千百度,众里寻他千百度描写的是什么节日?( 五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更高境界 。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纠葛 。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 。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2]
3作者介绍
编辑
简介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画像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辞海》1989年版)
评价
辛弃疾,南宋词人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 。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为豪放派爱国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 。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 。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有《稼轩长短句》 。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 。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
生平
一、青少年时期 。止于23岁南渡以前 。这是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 。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 。未几,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 。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 。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 。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 。此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从此辛弃疾投奔南宋,官为江阴签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