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燕国疆域并不大 , 它南起易水流域 , 北达今天内蒙赤峰一带 , 气候寒冷 , 本来不具备成为强国的资本 。但是燕国拥有战国时期最为先进的冶铁技术和农耕技术 , 推动了燕国农业的大发展 , 使得燕国经济能与中原大国媲美 。
铁农具出现于春秋 , 普及于战国 , 无论是制造技术还是普及程度 , 燕国均位于诸侯国前列 , 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为翘楚 。
燕国农业耕作技术也很先进 , 他们利用境内水资源丰富的长处 , 注重水井的挖掘与利用 , 并使用了井上汲水工具“桔槔” 。燕国在农业生产中推行“垄作耕法”和“粪田” , 促进了粮食的增产 , 亩产至少在100斤以上 , 超过了当时大多数国家 。
战国时 , 燕国已掌握了块炼铁、生铁冶铸、块炼钢、铸铁脱碳钢、退火柔化工艺、淬火工艺等先进的冶铁技术 , 国内的农民在生产中已广泛使用铁制农具 。今天在河北省兴隆燕国遗址中出土的众多铁农具范 , 就是当年燕国人在高温下炼出的生铁水浇铸而成型的 , 这种冶炼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铸造效率和铸件质量 , 使得燕国农民使用的铁锄有较硬的耐磨芯部 , 外有柔韧的铁素保护层保护 , 耐用性极强 。
(燕国铁犁)
从燕下都出土的V形犁来看 , 这种犁前尖后阔 , 锐端有直棱 , 增强了刺土力 。当时其他国家方多用铁制造 兵器 , 较少用于制作成农业生产的工具 。以当时强大的秦国为例 , 秦墓中出土的铁器生产工具只占所有生产工具的11% , 其他大多都是青铜工具 。
铁农具在燕国的广泛推广 , 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 , 燕国的粮食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燕国在生产中推行了“垄作耕法” , 出现了最早的垄台与垄沟 , 雨季有利于排水 , 旱季又可顺垄沟灌水 , 能有效地起到抗旱排涝的作用 。
燕国境内有易水、滹沱河、滦河等众 多河流 , 为农田浇灌提供了便利 。燕国的城池一般坐落于河边台地 , 城内水井密布 , 有相当一部分水井是为浇灌农田而开凿的 。聪明的燕国人发明了井上汲水工具“桔槔” , 在井边设一杠杆 , 一端系汲器 , 一端系重物 , 利用杠杆原理汲水 , 极大地节省了人力 , 提高了效率 。水利的广泛应用 , 使燕国在战国时 , 由原来的一年一熟向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发展 。
先进的农业生产让燕国的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据《战国策·燕策》记载 , 燕国的粮食储备可以“粟支十年” 。燕国甚至有多余的粮食进行酿酒 。今天的考古工作者在燕国境内的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内蒙、辽宁等地均发现了大量燕国的酒器 , 这说明酿酒在燕国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较普遍的现象 , 也从侧面反映出燕国的粮食产量除满足日常食用外 , 应还有相当一部分剩余 。
燕国粮食亩产也很高 。魏、齐、秦三国分居中、东、西三地 , 它们的亩产有多少呢?魏国经过李悝“尽地力之教”的改革 , 最大限度地开发地力以增加亩产 , 据李悝自己描述 , 魏国亩产“岁收一石半 , 为粟百五十石 。”秦国的地理条件较中原地区略差 , 但是秦国重视兴修水利 , “收皆亩一钟” , 换算成市斤的话 , 亩产约为120斤 。齐国的粮食产量是“中田小亩亩廿斗 , 上田亩廿七斗 , 下田亩十三斗” , 而燕国的平均亩产值至少在150斤以上 , 大大超过了齐、魏、秦等国 。
燕国所在的幽州地区 , 据《周礼》记载 , “其谷宜三种” , 这个“三种”指的是黍、稷、稻三种农作物 。其中的黍为小米 , 稷为高粱 , 稻为水稻 。由于战国时期在我国气候变迁史上属于温暖期 , 这种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 所以燕国能够有多余的余粮 , 可以做到“粟支十年” 。近年在燕下都遗址上出土了战国时期燕国的多个大型粮仓遗址 , 就是燕国粮食充沛的有力证据 。
燕国冶铁作坊不仅多 。而且规模还不小 。燕下都第 5 号 遗址上的治铁作坊 , 面积为 9 万平方米;第23 号 遗址上的作坊 , 面积更是达到了17万平方米之多 。这么大规模的冶铁作坊 , 一般都由官府经营 。1 9 6 5 年燕 下 都第4 号墓出土的两批铁剑 , 都已使用了淬火方法以增加其硬度 , 这在当时各国中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
推荐阅读
-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哪里良渚古城遗址在什么地方
- 江南三大名楼中位于湖南的是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
- 茶卡盐湖在哪里 茶卡盐湖位于哪里
- 江南贡院位于,江南贡院是什么?
- 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位于
- 普洱在哪里个城市 普洱位于哪个城市
- 《西游记》中的火焰山位于今天的哪里
- 奉节白帝城景点介绍 白帝城位于什么地方
- 江南贡院简介和历史 江南贡院该贡院位于哪里
- 迪拜属于哪个洲 迪拜位于哪个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