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及冠是多少岁 及冠是多少岁

中诗文中讲到人的年龄时,除直接用多少岁来表示外,还有一些特别的表示 ***,有的是用人相貌的某些特征表示其年龄,有的属于用典,有的则属于析字……如果不知道来龙去脉,就难明其义,甚或理解错了 。下面就跟同学们谈谈古诗中比较常用一些的年龄称谓 。
1.赤子:刚初生的婴儿 。

古人及冠是多少岁  及冠是多少岁

文章插图
赤子
因为婴儿刚出生时为赤色,故言赤子 。又,婴儿刚出生时,身长不过一尺,而“赤”是“尺”的谐音,故曰赤子 。如韩愈《行难》:“吾不忍赤子之不得乳于其母也 。”老子《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
2.襁褓: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
襁褓本来是指背负婴儿的包裹或者被子,后借指一岁以下的婴儿 。《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

古人及冠是多少岁  及冠是多少岁

文章插图
襁褓
3.孩提:2~3岁的幼儿 。
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的幼儿 。“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小儿笑的意思 。如:《道德经》:“我独泊兮之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这里的“孩”即“啼笑” 。正如颜师古(隋唐时期经学家、训诂学家)对孩提的注解:“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 。孩者,小儿笑也 。”孩提也作“孩抱”和“提孩” 。如《孟子》有言:“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

古人及冠是多少岁  及冠是多少岁

文章插图
孩提
4.龆龀:儿童 。
龆龀(tiáo chèn)也叫龆年、童龀 。龆、龀均是指儿童换牙齿 。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 。所以用“龆龀”代表儿童 。如《水浒传》有言:“倘或仍昧良心,违戾诏制,天兵一至,龆龀不留 。”
5. 垂髫(tiáo):儿童 。
古代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
《旧唐书》:“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戴白之老,不识兵戈 。”
6.总角:儿童 。
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即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状就像两个羊角,故称作“总角” 。因而后来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儿童阶段 。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东坡文集》:“自言总角岁,慈母为择邻 。”

古人及冠是多少岁  及冠是多少岁

文章插图
总角
7.黄口:儿童 。
黄口本来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 。《淮南子》“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 。”有时含贬义,用以讽刺别人年幼无知 。如《三国演义》:“先主曰:‘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
8.豆蔻年华:十三四岁的少女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似芭蕉,花呈淡黄色,果实为扁球形,种子像石榴子,有香味儿,果实和种子均可入药 。豆蔻含苞之时,显得非常丰满,因此民间俗称其为“含胎花”,在诗文中也常用它来比喻未嫁少女,言其少而美 。“豆蔻”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娉娉(pīng)袅袅(niǎo)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意思是,十三四岁的少女姿态袅娜,举止轻盈美好,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现梢头的豆蔻花 。以后常以“豆蔻年华”称十三四岁的少女 。如侯置(宋)的《西江月?赠蔡仲常侍儿初娇》:“豆蔻梢头年纪,芙蓉水上精神 。”

古人及冠是多少岁  及冠是多少岁

文章插图
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15岁
笄(jī)是古代女子束发用的簪(zān)子 。及筓,意思为女子到了把头发绾(wǎn)起来、带上簪子的时候了 。古代女子到了15岁就要结发上簪,表示已经成人,也表示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 。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如《封神演义》:“今虽及笄,所求者固众,吾自视皆非佳婿 。”

古人及冠是多少岁  及冠是多少岁

文章插图
及筓
10.束发:成童
束发的意思是将头发束起来 。古代男孩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束成一髻,以此指代成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李贺《春归昌谷》:“束发方读书,谋身苦不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