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
子路是孔子非常喜欢弟子之一 。虽然孔子经常敲打他,甚至拿他开心,但他总是紧紧追随在孔子左右 。一方面是因为子路尚武,在一群书生的队伍里,只有他能保证孔子的人身安全 。另一方面,子路是一个非常爱好学习的,积极参与孔子发起的各种讨论 。在《论语》中每一次孔子发起的讨论,都少不了子路 。子路紧随孔子,是担心自己遗漏了孔子的重要教诲 。子路是个贫困的野孩子出身,属于上房揭瓦,入室行窃的那种没教养的毛孩子 。对孔子心悦诚服后投身孔子门下的,一生把孔子的话奉为圣旨,把孔子的身体看得比自己的身体重要,把孔子的安全看得比自己的安全重要 。临死前还要“正冠”,以至于被剁成肉泥,孔子终身不食肉泥,可见师徒的感情有多深厚 。
本章评价的是子路的德行 。《先进》中列入“德行科”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四人 。从我们能得到的资料来看,子路的德行并不在他们四人之下 。可是子路没能入列“四科十哲”中的“德行”科,而是与冉有同列“政事” 。我个人理解这些“奖章”不是孔子颁发的,孔子的这些编书的弟子们并没能真正像孔子一样理解子路 。看到孔子经常批评子路,就看轻了子路的为人 。比如《先进》中,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孔子一批评,门人马上就“不敬子路”,孔子还不得不为子路正名 。在我个人心中,子路是孔子弟子中仅排在子贡之后,排名第二的哲人 。
“闻”的两种解释本章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其关键在于对“闻”字的解释 。一是做动词,“听到”的意思 。二是做名词,“虚名”的意思 。
文章插图
做动词是大多数人的解法 。出自西汉孔安国《论语训解》:“前所闻未及行,故恐后有闻,不得并行也 。”“闻”就是闻道,作动词 。据说孔安国是孔子的十二世孙,后世很多人都依从他的这个解释 。子路对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听到孔子的教诲之后,必须要依教奉行 。但是闻道之后还没有能够力行、没落实、做的还不够好,就担心自己又听到孔子新的教诲,不能力行的道理就会变得越来越多 。我们从子路这个心态可以体会到,子路是一个实干、踏实、不浮华、不贪虚名的人 。听一句做一句,学一条做一条 。如果不能力行,他宁愿不要再多听 。注意是“唯恐有闻”,是担心自己还没完全掌握,做得不够好,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而不是不要听 。很多人解释为“此未终,彼勿起 。”意思是,子路如果听了一条道理,但还没有做到身体力行的话,他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担心听多了,没法具体实践 。体现的是子路重实践,学而时习之的精神 。
韩愈在《五箴》中讲道:“勿病无闻,病其晔晔 。昔者子路唯恐有闻,赫然千载,德誉愈尊 。”箴(zhēn),同“针”,劝告劝戒,是古代一种文体,以告诫规劝为主 。韩愈讲“勿病无闻”,“无闻”并不算是“病”,并不是什么缺点 。有问题的是“晔晔”,晔晔(yè yè)意思是美盛貌;光芒四射,才华外露 。是浮华,实际上没有实学 。这就是《弟子规》上讲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浮华而没有真才实学才是真正的病 。子路没有这个病,《论语》这章是对子路的一个肯定 。二千五百年前的子路因其“唯恐有闻”的心态而“赫然千载”,记录在《论语》中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成为一个身体力行的楷模,从而“德誉愈尊” 。
中华传统文化是实学,重视身体力行,不在乎你“闻知”的多少,而在乎力行多少 。虽然你未必读过四书五经,即使你只读过《弟子规》,能力行《弟子规》的一百一十三句,你也超过了那些熟读四书五经,但不能力行的人 。所以,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不是看他读了多少书,而是看他能做多少,这叫实学,不是虚浮的 。我们再来说说“闻”虚名的意思,做名词该怎么解 。
上一章,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我们说过在《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言性与天道”的很多内容,并非“不可听到” 。我们把“闻”解为“虚名”,作名词 。直接否定了主流的动词性解释,是因为动词性虽然是大多数专家认同的观点,但这个解释说不通 。做名词在本章怎么解呢?子路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些名声,他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很担忧这些虚名会耽误自己的修行 。
推荐阅读
- 西安申请新能源汽车补贴条件是什么
- mpa怎么读 mpa是什么意思
- 新疆最漂亮的美女是什么民族
- 塑料pbt是什么材料 pbt是什么材料
- 手机mb是什么意思 同学录手机mb是什么意思
- 手机无法获取root权限怎么办 还是手机获得不了root权限是什么原因
- 九牛一毛是什么生肖打一生肖 九牛一毛是什么生肖
- 亲子关系证明是什么 亲子关系证明是什么样子
- 护肤的步骤顺序是什么 护肤步骤是怎样的
- 悬浮裤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悬浮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