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的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 三 )



被邀请的客人要携带各种食品以表示答谢 。客人进入寨门后 , 要先与主人共饮一筒酒 , 然后落座聚餐 , 并观赏歌舞助兴 。入夜后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词 , 然后将酒碗抛在广塘上的竹架上 , 以碗口朝天为吉兆 。

木刻“请柬”

在每年的冬月或腊月 , 独龙族要过唯一的传统节日 , 独龙族语叫“卡雀哇” , 是独龙族的年节 。节日的长短主要看食物的准备情况而定 , 一般是两三天或四五天 。节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日期 , 各家各族自由选择好吉日 , 就开始过年 。独龙族居住在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雪山之间的独龙江流域 , 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选定过年的吉日后 , 各家都邀请亲友一起来过年 。他们在特制的木条上刻上缺口 , 这就是“请柬” , 派人送往邀请的村寨 。木条上刻了几个缺口 , 就表示再过几天后要举行仪式 , 庆祝年节 。接到木刻“请柬”的人 , 要带上各种食物 , 前往致意祝贺 。宾主相见 , 要共同饮一筒水酒 , 相互对歌 。晚上 , 全村的人都陪着客人欢聚一处 , 围着篝火 , 一面品尝食物 , 一面看青年男女跳“锅庄舞” , 共同庆贺一年一度的丰收 。男子一边祝词 , 一边喝酒 , 喝完酒就把酒碗抛入悬挂在火塘上空的竹架以卜祸福 , 碗口朝上为吉兆 。独龙族简介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

文章插图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 旧称“俅人” 。分布于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 , 位于高黎贡山以西 , 但当利卡山以东 , 设立独龙江乡 , 是独龙族唯一聚居地 。现约有7000人 。使用独龙语 , 没有本民族文字 。

独龙族原有原始群婚的习俗 , 现已不存在 。男女均散发 , 少女有纹面的习惯 。独龙族人相信万物有灵 , 崇拜自然物 , 相信有鬼 。

独龙族 , 人口约7000人(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 , 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

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独龙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两岸 , 北部的怒江两岸 , 以及相邻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齐乐乡和***自治区察隅县察瓦洛等地 。此外 , 缅甸境内也有不少独龙人居住 。与傈僳族、怒族、白族等代代交好 。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 , 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 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史籍称之为“俅人” 。

独龙族历史

独龙族是我国尚保存着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征的少数民族之一 。尽管在总的发展趋势上己走向日益解体的道路 , 但在生产力、土地形态、社会组织和婚姻制度等方面都仍具有父系家族公社的明显特征 。独龙族的族称始见于《大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 , 被称为“撬” 。明清时称为“俅”或“曲” 。新中国成立后 , 根据本民族的意愿 , 将其自称独龙做为民族称谓 。新中国成立前的20世纪40年代 , 由于山川的阻隔和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 , 独龙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占主要地位 , 采集和渔猎仍占较大比重;生产工具十分简陋 , 还没有从锄耕过渡到犁耕;社会分工不明显 , 只有男女之间的自然分工;交换仍处于原始的以物易物阶段;独龙族人民生活十分贫苦 , 没有商品交换 , 采用刻木结绳记事 , 在铁制工具末传人独龙地区以前 , 独龙族人民普遍使用树枝的天然勾曲部分制成的小木锄挖地 。小木锄尖如鹤嘴 , 独龙语称之为"戈拉" , 是独龙族最先使用于锄耕农业的原始工具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改变了这一面貌 。

独龙族文字

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 语支归属现尚无定论 , 但据语言学家孙宏开先生调查研究认为 , 与景颇语、僜语、珞巴语等语言相近 , 有可能划为同一语支 。独龙语内部可分为两大方言 , 即独龙江的独龙语方言和贡山丙中洛的怒江独龙语方言 。

独龙族宗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