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奖学金男孩”,知识改变命运之后的中年之惑


社会|“奖学金男孩”,知识改变命运之后的中年之惑
文章图片

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 | 杨樱
《张医生与王医生》联合作者 资深媒体人
《张医生与王医生》里 ,两位工人子弟从小听话、会做题 , 作为优秀的“ 奖学金男孩” , 实现了阶层跃升, 成为有威望的医生 。 但在50岁的中年 , 又面临“做题家缺乏管理能力”“不够社会”的自我构建困境 。 上次本书的作者、资深媒体人杨樱在博雅读书会分享第一讲 , “我们 都这么庸俗了 , 怎么还是不快乐? ” , 今天继续探讨 知识与命运的新理解 。
不想错过优质信息 , 将我们设为星标??一起前行
音频选自博雅小学堂APP《博雅读书会》
01
【社会|“奖学金男孩”,知识改变命运之后的中年之惑】奖学金男孩:
知识到现在还能改变命运吗?
大家好 , 我是杨樱 , 今天我们继续共读《张医生与王医生》 , 今天的话题是一个我们从国外学者那边学来的词 , 叫“ 奖学金男孩” 。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一些人 , 从小家境一般 , 比如说父母都是双职工 , 或者父母是农村出身的小生意人 , 但是他们本身读书挺好 , 学习成绩也好 , 很争气地一路向上进入一流学校 , 最后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了好的工作 , 过上了条件不错的生活 。
这个解释有点粗糙 , 但它有几个特征是关键的:出身普通 , 通过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 在《张医生与王医生》的读者反馈里 , 很多人会联系到今天的“ 内卷”或者是“ 小镇做题家” , 并继续提问: 知识到现在还能改变命运吗?
02
“到我们家来 ,
都得是学习好的”背后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 , 我觉得我们还是看看书里的内容 , 书里的这个词本来是用来形容193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子弟的 , 作者叫做理查德·霍加特 , 这本书叫做《识字的用途》 。 那本书里有一段话:
很多人的确在新位置中找到了一种沉着自信 。 有那么一些“丧失阶级属性的”(declassed)专家和专业人士 , 他们在攀爬了一段长长的奖学金之路、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 , 进入到他们自己的领域之中 。
有那么一些才华横溢的个体 , 他们成为非常好的管理人员和官员 , 发现自己彻底找到了家 。 有些人并不必然是非常有天赋 , 但他们达到了一种既非被动又非丧失意识的沉着自信;他们心安理得地待在新群体中 , 丝毫不去炫耀性地披上那个群体的保护外衣;他们和工人阶级亲戚保持着一种和谐的关系 , 这种关系不是建立在一种恩惠的基础之上 , 而是 建立在一种恰当的尊重之上 。

社会|“奖学金男孩”,知识改变命运之后的中年之惑
文章图片

发现这个特点的时候我们特别高兴 , 因为我们身边的现实和半个世纪之前的英国隔空产生了映照 。 如果我们去看《张医生与王医生》这个中国版本 , 张医生的母亲杨淑霞和她所主导的家庭也是这样 。 就是那种强烈的上升愿望 , 其实对于所有的“奖学金男孩”家庭来说都是一样的 。
第一步 , 要跟普通的平常生活做一个切割 。 不要跟那些不怎么样的人过多来往 , 杨淑霞特别提到:“到我们家来 , 都得是学习好的 。 ”
第二步 , 要跟贫困生活做个切割 。 这需要一点远见 , 因为投资教育获得的回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 一是因为他们脆弱的经济链条并不能保证稳定的投入 , 二是子女教育获得的回报和回报时间都会影响家中经济的稳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