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奖学金男孩”,知识改变命运之后的中年之惑( 二 )


跟贫困生活的切割不止于对教育时间的总体投入 , 也包括对子女的尽可能的支持 ,这种支持并非以功利性为前提 , 而是一种出人头地的寄托和期求 。
这也是我们所说的“阶级跃迁” 。
03
听话、管理能力、“不社会”
从某个角度来说 , 中国的改革开放40年帮助许多人实现了这个过程 , 我们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个结果 , 而是那些实现了阶层越迁的人 , 那些“奖学金男孩” , 他们的身上会留下什么特点?
我们在书里尝试做了一点总结 , 我觉得这只是代表一定程度上的思考 , 供大家讨论 。
比如说 , 听话 。 到了社会上之后 , 大家会觉得一个听话的人可能不能算是很厉害的人 , 但是在学校里 ,在家里 , 听话就意味着“能主动学习” 。 只有具备了这种素质的人 , 才更有可能获得资源 。
再比如 ,缺少管理能力 。 它并不是一个必备素质 , 但也并非无用或者被有意忽略 。 作为一个“奖学金男孩” , 缺乏管理能力是正常的 , 而且 , 它与缺少协调组织能力、缺少社会性等特质都神秘相关 。
这会说到我们之前提及的 , “ 不社会” 。 某种意义上 , 这个“奖学金男孩”是被保护起来的 , 以免被“社会”干扰 , 或者更直白一点说 ,避免学坏 。
这两个事情综合在一起 , 最后导致什么呢?导致很多人的一个困境 , 就是在自己学习的时候总是一帆风顺得心应手的那个状态 , 到了社会却不管用了 , 有些问题解决不了 , 有些问题根本不知道如何入手 , 换句话说 , 根本不知道问题是什么 。
往往 , 这些事情都是跟人际关系相关的 , 一些人做题厉害 , 却无法理解别人的思维 , 也不知道如何在一些复杂的社会情况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

社会|“奖学金男孩”,知识改变命运之后的中年之惑
文章图片

我们先说做题这件事 。
奖学金男孩最拿手的一件事是: 解题 。 主角张晓刚一辈子都在解题 , 小的时候是功课和老师故意让他做的数学题、不喜欢的英语和历史 , 后来是内科、外科、全科 , 再后来是神经外科 。 他们面对一个可量化的指标时 , 总是可以迅速找到解题办法 , 轻松赢得头筹 。 而 在不可量化的领域里 , 他们总是有点疑惑自己的能力 , 总是有些担忧:自己做得不够好 。
但是没有哪个词比“社会”更难以量化了 。 所以 , 对于张晓刚来说 , 它是一生待解而未解之难题 。 它不但难以量化 , 而且根本就是一个没有准确的外延和内涵的词 。
到了真正的社会上 , 也就是工作前后 , 整个环境对人的要求剧烈变化 , 他要求一个人可以对他人的需求进行解码 , 有些人会靠广泛的交际来实现这一点 , 本质上其实就是为了获取足够多的信息来供自己作判断 , 所谓的“多条朋友多条路” 。
但是奖学金男孩们 , 我们往往简单把他们叫做“书呆子” , 没有社会交往经验的积累 , 跟人打交道会犯怵 , 他们整体对于“交朋友”的心态就会趋于功利 。

社会|“奖学金男孩”,知识改变命运之后的中年之惑
文章图片

在采访的时候我们就发现 , 我们书里的两个主角 , 张医生与王医生 , 在他们50岁的时候处于一种极为矛盾的状态 。
一方面 ,他们觉得自己不够社会 , 因此张医生决定不能独自进晚餐 , 每天晚上要参加不同的饭局 , 结识不同的朋友 , 而王医生希望可以尽量结交高质量的人 , 这样他多奋斗 , 多社交 , 可以为马上高考、即将工作的女儿铺路 。 他最大的愿望 , 是希望自己的奋斗可以减少女儿的奋斗 , 虽然他对女儿要什么、内心处于怎样的状态几乎一无所知 。 但是他对自己的人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