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以来 , 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推行“5+2”模式 , 即学校每周开展5天课后服务 , 每天至少2小时 。 作为推进“双减”落地的重要一环 , 课后服务被写入各项政策文件 , 教育部也对课后服务作出“全面覆盖、保证时间、提高质量、强化保障”的要求 。 经过近一学期的实践探索 , 围绕课后服务的舆论关注点有哪些?各地各校课后服务工作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中国教育报刊社教育大数据研究院基于行业动态监测 , 对相关情况进行梳理与分析 。
舆情走势分析
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监测显示 , 2021年9月1日—2022年1月5日 , 与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相关的网络文章总计1013227篇/条 。 从舆情数据来源看 , 新闻网占比36.08% , 微信占比30.80% , 客户端占比26.01% , 微博占比5.21% 。
9月1日 , 各地中小学“5+2”课后服务模式正式启动 , 整体走势以高位为起点 。 福建泉州、上海、江西南昌等地课后服务相关报道传播效果较好 。 在社交平台、网络论坛 , 家长群体围绕“是否让孩子参加课后服务”“课后服务收费”等话题展开讨论 。
教师节前后 , 关于感谢教师在课后服务工作上辛勤付出的言论增多 。 山东当地媒体报道了潍坊实现全市1051所中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 , 参与服务的志愿者达8693人 。 9月23日 , 教育部介绍全国已有96.3%的学校提供课后服务 , 超7700万名学生参加 , 相关话题进入微博热搜榜 。 舆情走势于9月10日、23日出现峰值 。
十一假期结束后 , 舆情走势进入平缓波动期 。 成都发布中小学课后服务2.0版、全国多地学校推广“书包不离校”、校外机构引入课后服务面临的现实困境、内蒙古要求建立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等工作动态推动舆情走势小幅上升 。 此外 , 冬季白昼短、雨雪多 , 给课后服务带来的交通、安全等新问题也引发讨论 。 (见图1)
舆论关注点分析
综合媒体报道评论、业界声音及网友意见 , 围绕课后服务 , 舆论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课后服务内容安排、课后服务收费标准、教师激励措施等6个方面 。 (见图2)
课后服务内容安排热度最高 , 如何结合实际情况 , 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课后服务备受关注 。 北京市西城区整合区属少年宫、科技馆等校外资源 , 开设了200多个课后服务活动项目;上海市静安区探索“三段式”课后服务 , 以完成作业、开展各类兴趣活动、晚间看护为主 , 学生可选择分段参与或全程参与 。 也有观点提到 , 应注意精选服务内容和形式 , “不能把课后服务当成一个筐 , 什么都往里装” , 做到因地制宜、因校而异 。
课后服务收费标准热度次之 , 围绕不同地区课后服务收费差异、晚自习是否应该收费的讨论较多 。 综合来看 , 多数地区课后服务收费标准坚持了公益性原则 , 家长普遍接受度较高 。 但少数地区和学校也存在较高收费的个案 , 对此专家呼吁课后服务收费依据区域实际 , 不要因收费问题将好经念歪 。 此外 , 随着部分地区初中学校课后服务向晚自习延伸 , 有学校因“晚自习收取管理费”引起家长不满 , 随后被叫停 。
落实课后服务配套政策 , 让参与服务的教师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 为舆论普遍期待 。 不少教师提到当前工作“连轴转” , 除日常教学活动外 , 还要在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上投入精力 。 上海拟明确教师课后服务报酬标准 , 2小时按3课时折算 , 每课时补助85元 。 因标准明确、补助力度较大 , 受到多方好评 。 网友呼吁各地尽快建立制度化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 从细微处入手 , 给予教师更多人文关怀 , 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 。 部分地区的“教师家庭晚餐”、教师爱心休息室、为教师子女提供课后看护等举措获得较好反响 。
推荐阅读
- 招聘|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 教师|北大韦神“真实处境”跌下神坛,学生退课,班级人数不到10人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考研|“考研初试第三被刷,只因没提前联系导师”,知情人道出其中实情
- 基础教育|又一“铁饭碗”招聘,工作稳定福利好,有望拿50万安家费和补贴
- 考试|“考第一请吃海底捞”,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感叹:是给自己挖坑
- 教育部|终于轮到高中生“减负”了,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教育部已有通知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讲座|贺昌中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以美育人”高峰论坛
- 教育部|吕梁市教育局通知: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