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随笔之一百一十九:《信任》( 二 )


我心里明白 , “置于死地而后生” , 也只有把自己“置于死地”才会有生机 。
刚到研究所时 , 三十九岁 。 我年富力强 , 不知疲倦 , 天天开夜车 。 那些年 , 我沉下心来 , 一头扎进家庭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之中 。 我克服重重困难 , 苦苦地探索 , 下决心一定要拿出在全国有影响的科研成果来 。
我不想那么浅薄 , 浮躁 , 那么急功近利 。 不急于发表什么科研成果 , 不想浪得虚名 , 极力忍住寂寞 , 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 。
古人说:十年寒窗无人问 , 一举成名天下知 。 要有“忍人之所不能忍”的毅力 , “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 , 做出影响重大的科研成果来 。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 我经过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 , 终于撰写出了建国后 , 我国第一部四十多万字的《家庭教育学》 。
开始 , 我还没敢跟人民教育出版社联系的勇气 。 他们是专业的 , 国内最权威的教育出版机构 , 怕他们架子大 , 不认可我这个教育理论界的“新兵蛋子”的学术成果 。
我先是找了一些其他非教育专业的出版社联系出版 。 找了几家出版社 , 都说不懂教育 , 不知道我的学术著作究竟能不能站得住脚 。 哪家也不敢贸然出我的书 , 怕赔钱 。 我理解那些出版社的态度 。
我走投无路 , 最后 , 想去人民教育出版社试一试 。 我“十年寒窗”辛辛苦苦撰写出的学术著作 , 不能让它烂在我的手里 , 一定得让它见天日 。
我抱着“赌一把”的心态 , 走进了人民教育出版社 。
没想到 , 他们一看 , 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我的《家庭教育学》 , 认为我具有开拓、独创精神 , 已自成体系 , 很有学术价值 。 我的著作在家庭教育学术领域是“绝无仅有 , 独树一帜” 。 当即决定出版我的书 。
我心想 , 外行看热闹 , 内行看门道 。 总会有“识货”的 。 其实 , 我是很有学术自信的 。 我并不认为我的作品是“伪劣假冒”产品 , 只是没有遇到“识货”的 。
韩愈说:“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 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 。 ”人民教育出版社就是我的“伯乐” 。
那是1994年春天 。
关于稿酬问题 。 出版社提出付一次性稿酬 , 千字40元 。 我没有异议 。 心想 , 不管稿酬多少 , 只要能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 就是不给我付稿酬 , 我也答应 , 心甘情愿 。
我们签订了十年的出版合同 。 合同期限是1994——2004年 。
我的《家庭教育学》是1994年7月出的第一版 。 出版以后 , 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 很多师范院校、教师进修院校、妇联干部和青年干部院校 , 纷纷以我的《家庭教育学》为教材 , 开设家庭教育学课程 。
我的《家庭教育学》出版后的第二年 , 1995年便获得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妇秀图书二等奖 。
1996年获得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
我的《家庭教育学》连续获奖 , 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 。
1999年 , 经过专家评审 , 教育部指定我的《家庭教育学》一书 , 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
【教育部|随笔之一百一十九:《信任》】2001年 , 教育部又指定我的《家庭教育学》一书 , 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 这在教育学术界是不多见的 。
1994年我的《家庭教育学》一书出版以后 , 每年都要加印一次 , 每次加印一两万册 。 按照规定 , 我每年得到的加印费 , 也就是区区三五百元 。
我们当初签订的出版合同期限是十年 。 就是说 , 到2004年 , 我们应该重新签订出版合同 , 可以由一次性稿酬 , 改为付版说 。 付版说 , 我能得到的收入就不是增加一些了 , 而是要增加二三十倍 。 每年我得到的版税就要数万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