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拼音“o”误读率达99.8%?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在拼音教学中 , 将认字与学习拼音彼此融通 , 就算老师发音不标准 , 把“o”拼成“噢”“哦” , 也无碍孩子对“我”字的解锁 。拼音“o”的误读率达99.8%?据报道 , 连日来 , 关于拼音字母“o”的读音问题 , 引起广泛讨论 , 相关话题阅读量近1亿 。 引发争议的那篇文章《拼音“o”读“欧”还是“窝”?》称 , “调查发现 , ‘o’的误读率达99.8% 。 由于起初缺少读音注释、老师专业基础不过关等原因 , 很多人将‘o’读成‘窝’ 。 教育部工作人员表示 , 按照目前教学标准 , 拼音‘o’的发音应该念‘欧’ 。 ”
文章图片
拼音“o”不念“喔”念“欧”?看起来 , 这似乎又是个“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的冷知识系列 。 看完所谓“纠错文”后 , 很多人怀疑自己上了个假学 , 不少家长更是懵圈:教了孩子这么久 , 教错了?
可事实上 , 关于拼音“o”的发音争议并没有那么大 , 现实中有人将其读成“噢”“哦” , 但念成“欧”的少之又少;“o”念“欧”也没有“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下发的教学标准”作支撑 。 无论是作为拼音教学依据的《汉语拼音方案》 , 还是《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 抑或是教育部官网的明确回复 , 都将“o”读作“喔” 。 “欧”更多的是英文字母表中“o”的读法 。
根据部分汉语言学者的研究 , 从传统音韵学和现代实验语音学等角度看 , 单韵母“o”在和声母“b、p、m、f”相拼时 , 受其唇音特征影响产生协同发音 , 通常不是唇形、舌位都没有变化的单元音 , 而是带着介音“u” , 也就是“uo” , 比如波、坡、模、佛等文字;将“o”跟没有历史渊源关系和互补分布关系的韵母“ou”混淆 , 也是种错误 。
【纠错|评论丨拼音“o”误读率达99.8%?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时至今日 , “o”读“喔”已成大众根深蒂固的知识点 。 如果“o”该被读成“欧” , 那波、坡、模、佛就该读成b%u14Du、p%u14Du、m%u14Du、f%uF3u了 , 我字就该读成w%u1D2u了 , 以后生活中、影视剧里把我读成“w%u1D2”都得被纠错勘误了——这工程未免有些惊人 。
唐代宰相陆象先曾说:“第澄其源 , 何忧不简邪?”其前面那句则是著名的“天下本无事 , 庸人扰之为烦耳” 。 言下之意 , 很多事是无事生有 , 只要澄清源头 , 事就简单多了 。
在此之前 , 网上还有所谓“因太多人读错导致字词拼音被修改”的说法 , 称“乡音无改鬓毛衰”、“远上寒山石径斜”中了衰、斜的读音 , 分别从cu%u12B、xi%uE1改成了shu%u101i、xi%uE9 。 这被不少人信以为真 。 但《咬文嚼字》主编就表示 , 这是“假新闻”:这些字部分读音的差异是古音和今音的不同造成的 , 网传词语读音修改内容多来自2016年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征求意见稿》 , 但其迄今都未发布 。
归根结底 , 在汉字发音上 , 若没有跟权威说法完全相悖的以讹传讹 , 应尽量遵循人们普遍接受的、跟统一规范相一致的拼音习惯 , 否则很可能是以纠错的名义犯错 , 说是厘清实则误导 。
进一步讲 , 就拼音教学而言 , 其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学会那个“喔” , 而是在正确发音中掌握字母形状特点、降低文字识记难度 , 换句话说 , 它最重要的是工具性——是辅助学习汉字的工具 。 现行统编本语文教材就对原来“先音后字”的教训顺序做了些许调整 , 将拼音学习内容推后 , 先教孩子认写部分常用汉字 , 再进行汉语拼音的学习;在拼音教学中 , 还适当安排认字的学习任务 , 将认字与学习拼音彼此融通……这样就能帮孩子很多时候“以字识音” , 而不是“因读音差异而误导认字” , 就算老师发音不标准 , 把“o”拼成“噢”“哦” , 也无碍孩子对“我”字的解锁 。
推荐阅读
- 清华大学|海报时评丨名校毕业生选择进“体制”,该如何正确看待?
- 东南大学|博士答辩现场火了,看教授大气都不敢喘,看评论区却各种内幕
- 向前|让张韶涵演唱超过5000次的歌,也曾成为高考题丨夜问
- 教育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展示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
- 精力|观察丨面向未来教育的家校新形态
- 大学生|老师一个举动,家长大闹校长室!网友评论别有味道,你品出多少?
- 中关村|焦点访谈丨“双减”一学期,效果如何
- |保定贺阳集团周虎振会见集团学校优秀学生, 评论区承包了我的笑点
- 教育|2021新闻不烂尾丨已至年底,这些培训退费纠纷的后续咋样了?
- 少年儿童|“双减”后首个寒假丨“小神兽”无人管怎么办?莫愁!学校托管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