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斯坦福大学: 别给孩子一个清单式人生( 二 )


在清单式的童年里 , 父母通常会说:我只想让孩子快乐!可是当孩子们从学校回来 , 有太多次我们首先询问的是他们的作业和成绩 。 而我们脸上表达出的肯定、爱 , 以及他们的价值 , 却来自于许许多多的A 。
然后我们走在他们身边 , 轻声地给他们一点点儿表扬 , 就好像 Westminster狗狗大赛(注:美国历史第二悠久的连续举行的体育赛事 。 奥运会可以被战争打断 , 可Westminster风雨无阻枪炮无阻地在纽约麦迪逊花园举行了129年)里的训养员一样引导着他们一天比一天跳得更高点 , 更远点 。
当孩子们上了高中 , 他们不会问:“我在课外应该学点什么做点什么?” 他们会问学校的教员:“我需要怎么做才能去个好大学?”然后 , 当一份份高中成绩单陆续出炉 , 上面有几个B , 甚至出现了上帝都不允许的C时 , 他们开始惊慌失措地给朋友发短信:“你知道有人曾经拿着这种成绩去了好大学吗?”
于是我们的孩子们 , 无论他们在高中的排名如何 , 他们都被压的喘不过气 。 他们变得脆弱、过劳 , 甚至有点老气横秋 。 他们希望听到父母说:“你已经做的足够了 , 你已经很努力了 。 ” 在焦虑症和抑郁症高发的年龄段 , 他们开始凋零 , 开始怀疑:这样的生活值得吗?
父母们 , 我们这些父母们非常确定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 我们表现的 -- 就如我们真的相信--如果不能够进入那么几个大学或者那几种职业 , 我们的孩子就没有未来可言 。
也许 , 我们只是担心害怕他们没有一个可以让我们在朋友面前夸耀的未来 , 没法让我们在车尾贴上那几个精英学校的校徽 。

未来|斯坦福大学: 别给孩子一个清单式人生
文章图片

三、清单式人生的害处
但是如果你真的有勇气仔细看看这样做的后果 , 你会发现不仅仅是孩子们把自己的价值简单地等同于成绩 , 而且就在我们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他们宝贵的成长中时 , 就像电影《Being JohnMalkovich》那样 , 我们就在发出这样的信号:“嘿宝贝 , 你能做到这一切全靠我 。 ” 于是 通过过分的帮助、保护和手把手的指挥 , 我们剥夺了孩子们发展自我效能的机会 。
(注: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是当代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Albert Bandura提出的一个概念 , 指的是一个人对于通过自己的行动达成目的的信心 , 是一个包含了自信自律自强的概念 , 似乎和周易里面那句“天行健 , 君子以自强不息 。 地势坤 , 君子以厚德载物”类同) 。
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心理天赋 , 自我效能的重要性远高于他们从父母的表扬中所建立的自尊 。 自我效能建立在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 , 注意是自己的 , 而不是父母的行为 。 所以简单来说 , 如果我们的孩子要建立自我效能 , 那他们要有更多的思考、计划、决策、实践、期望、妥协、尝试、犯错、想象还有体验自己的人生 。
我有没有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努力的 , 有主动性的 , 因而不需要父母的参与和关心 , 我们大可放手让他们自由发挥?我可没有!
我要说的是 , 当我们把分数 , 成绩 , 和奖项当作是童年的目标 , 完全为了将来能够有希望进入那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学或者职业 , 那我们对于孩子成功的定义就太狭隘了 。 即使我们通过过度帮助让他们达成一些短期的成果 , 例如帮他们完成作业拿到好成绩 , 或者让他们的简历更长点 , 可长远的代价却是孩子们的自我意识 。
我要说的是 , 我们应该少把注意力放在那少数几个他们能够申请或者有希望进入的大学 , 而更多的关注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 掌握的技能 , 和健康状况 , 这些让他们在任何地方都能取得成功的东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