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学生按照自己个性的发展、学习兴趣选择适合的老师,
不是人人都要上、天天都要上
采访人员: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参加免费在线辅导?
余胜泉: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是鼓励学生按照自己个性的发展、学习偏好,在更广阔的平台和资源当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提升自己的学习体验和收获,但并不是人人都要上、天天都要上,是在学生有需求时再去体验。
在平台上,老师可以标注自己擅长的学科内容和教学专长。
采访人员:免费的名师辅导,是否会出现大家蜂拥而至,发生网络拥堵,约不到老师的情形?
余胜泉:这个项目的核心特点是开放,教师不是固定辅导一个学生,一般一个学生辅导5至20分钟左右,辅导后教师还可以辅导其他学生,一个晚上可以辅导很多孩子。我们测算过,如果考虑这种乘数效应,系统中教师服务的数量和学生需求的数量是基本匹配的。而且平台有调度机制,一般不会出现找不着老师的情况,万一出现了学生需求超过教师的情况,我们会优先推荐微课服务、提问服务,这是异步的,不会拥塞。
采访人员:在线辅导服务是否会给教师增加负担?是否会导致教师将工作重心放在在线辅导上?
余胜泉:其实,很多学校的教师工作有一定弹性,老师有时间有精力就可以上线辅导,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就可以不上线辅导。而且为了避免利益冲突,文件规定,老师只能辅导外校的学生。
这几年自愿参与的老师7538人,有资格的老师14,618人,凡是要进入到要参与的开放辅导,需经过三级审核:学校审核、区域区级审核和市级审核后,才有资格进行辅导,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有学生呼叫老师,也才有辅导的机会。这次对辅导教师的资质做了进一步的明确,要有中级职称。
如果老师将工作重心放在在线辅导上,慢慢就会有数据反向凸显出来,会及早发现及早预警,及早调控,确保公益性的服务,避免一些不良的行为。
3.如何看待课内学习和课后在线辅导的关系——
推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区域整体教育生态的进化
采访人员:我们了解到,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其实已试点了5年,7万余名初中学生接受辅导,累计辅导次数200万余次,时长30万余小时。试点的效果怎样?这为2022年1月1日起实施的在线辅导计划提供哪些借鉴?
余胜泉: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于2016年11月先行在通州区启动了第一阶段的试点工作,之后实施范围拓展至平谷区、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房山区、大兴区、门头沟区和经开区。
项目在前三阶段实施效果整体良好,有效实现了教师智力资源的线上流转,扩大了优质教师资源的影响范围,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间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有益补充。前期对师生问卷调查和学生辅导效果追踪分析表明,师生对在线辅导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
我们做的关联分析发现,凡是经常积极提问的学生,相对学习成绩进步都挺快,参与辅导次数多的学生进步要明显快于未参与辅导的学生,参与辅导的行为跟他的学业成绩是相正相关的,当然这也不能完全归功于辅导,也有学生受到个性特征影响。总体来说,通过全市各个学科优质教师的辅导以及对优质资源的学习,对学生成绩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未来将强化规范辅导,根据教师辅导质量与辅导过程数据,生成体现教师辅导质量、参与历史、教学风格偏好等维度的标签,勾勒形成教师个人画像,确保在线教师提供满足质量规范的服务行为。同时,还将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在线辅导高效开展,深入分析学生的教育需求。
推荐阅读
- 招聘|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 教师|北大韦神“真实处境”跌下神坛,学生退课,班级人数不到10人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考研|“考研初试第三被刷,只因没提前联系导师”,知情人道出其中实情
- 基础教育|又一“铁饭碗”招聘,工作稳定福利好,有望拿50万安家费和补贴
- 考试|“考第一请吃海底捞”,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感叹:是给自己挖坑
- 教育部|终于轮到高中生“减负”了,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教育部已有通知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讲座|贺昌中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以美育人”高峰论坛
- 教育部|吕梁市教育局通知: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