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1977年恢复高考,为降低入学门槛,邓小平删除4字招生,影响至今( 四 )


温元凯当时的积极发言 , 确实引起了邓小平同志的重视 , 而且在听完他提出的新16字方针之后 , 突然说道:“温元凯 , 你的16字方针 , 至少采纳3/4!”
究竟是哪3/4?当时在场的人 , 面面相觑之时 , 邓小平同志马上说道:“领导批准要去掉 。 ”

即使仔细对比 , 我们就发现 , 温元凯提出的新16字方针 , 改变了之前的基层推荐 , 而在邓小平同志的进一步改变之下 , 也去掉了出现问题比较多的领导批准环节 , 最后以“自愿报考、严格考试、择优录取”为准!
不过当时马上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 因为当时举行会议的时候 , 已经是当年的8月份 , 尽管当时已经确定了恢复高考 , 但是为了不影响高考进度 , 所以很快教育部就下达了相关文件 , 不过由于这份文件都是之前签署通过的 , 里面沿用的仍然是旧的16字方针 , 相当于真正的改革并没有落到实处 。
本以为这件事就此尘埃落定 , 新政策只能明年实施 , 但是邓小平同志本着为恢复高考后第1届考生负责的态度 , 立马决定 , 将已经下达的文件追回来 , 就是下定决心一定要废除群众推荐制度 , 毕竟国家需要人才 , 只有好的人才培养制度 , 才是一个国家乃至民族 , 真正强大的不竭动力 。
尽管当年很多人都认为 , 时间上已经来不及了 , 但就是因为邓小平同志的当机立断 , 也正式改变了1977年众多考生的命运 。

其实一个新制度的建立 , 远比旧制度的废除要容易得多 , 尽管当时已经通过了新的高考方针 , 而且恢复高考的消息也已经不胫而走了 , 但是为了彻底深化教育改革 , 1977年8月13日 , 又再一次进行了高校招生的专项工作会议 , 整整44天 , 才最终完善了诸多制度上的缺陷 。
时间很紧迫 , 但是当年参加高考的学子们 , 却一刻也不敢松懈 , 即便是当时8月份恢复高考的众多制度都没有完全敲定 , 考生们其实也已经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复习生涯 , 直到当年10月5日 , 教育部才正式通过了新的高校招生制度 , 放宽了招生标准 , 不论是工人农民还是上山下乡的知青 , 应届毕业生 , 只要是符合报考条件 , 均可以参加 。
1977年高考 , 最终在11月份正式开启 , 当年报考的考生共计570万人 , 考生年龄范围从13岁到37岁都有 , 涵盖范围相当之广 , 没有预料到当时报考的人数居然有这么多 , 很快就出现了新的问题 , 印刷考卷用的纸出现了短缺 , 无奈之下 , 紧急调用了特殊用途的纸张 , 才让这570万考生 , 都能顺利参加高考 。
当年的570万考生中 , 两个月后只有27万考生 , 也就是说将近5%的人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 比起2020年全国高考 , 报考人数1071万 , 录取人数高达967.45万 , 录取率接近90% , 确实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 但是不可否认 , 1977年迈出的那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小步 , 却是今天上千万考生都能够公平公正参加高考的重要保障 。

不可否认 ,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 , 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代人的命运 , 接近40年的岁月里 , 改变了70后 , 改变了80后 , 改变了90后乃至于00后 , 从改革开放开始再到深化教育改革 , 完成高考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 邓小平的建议影响至今 , 功不可没 。
王侯将相 , 宁有种乎?
相信很多人对于这句话所包含的情感深有体会 , 从千年以前 , 我国就已经开始了领先世界的科举制度 , 一直以来以选贤用能 , 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准则 , 将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 , 依旧生生不息 , 尽管在此过程中 , 也由于制度的系统性缺陷 , 造成了一些不可逆转的危机 , 但是一次次的教育深化改革 , 也让原本不适合现代社会的科举制度 , 逐渐演变成能够被我们现代人所接受的高考制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