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类高质量考试,从一千多年前就开始了( 二 )


猛人就是猛人 , 李飞在弃考后 , 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戡” , 隐居在阳羡乡里 , 不再参加科举考试的他 , 搞起了文学批评 。 李戡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元稹和白居易 , 他认为元白诗风纤艳且伤风败俗 , 而当时的人们却很喜欢元白诗 , 于是持有不同观点的李戡声名大振 。 不仅如此 , 李戡还在当时编了一部“当代诗人作品集” , 想以此让世人看看什么才是端正的诗风 。
虽然李戡后来也有所成就 , 但他当年弃考的行为在世人眼里多少有些可惜 ,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唐代科举考试纪律的严格 。
宋代防作弊措施升级 , 苏东坡“盲猜”也错了
当初李戡因考场的胥吏大声呼喊其姓名而感到难堪 , 可他要是生在宋代 , 估计能被气到吐血 , 因为宋代对于进入考场的搜检更加严格 。 唐代、五代时期 , 考场虽然有挟书、传义之禁 , 但执行起来并不严格 , 白居易曾在《论考试进士事宜状》中指出:“准礼部试进士例 , 许用书策 , 兼得通宵 。 ”
然而到了宋代 , 挟书、传义是被严格禁止的 。 自宋太宗时起 , 为防止考生挟书、传义 , 甚至还设置了监门与巡铺官 , 专门用来监守、巡查考场纪律 。 考生们在入场时 , 要解开衣服接受检查 。 后到了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 , 宋真宗认为解衣检查有失取士之体 , 于是就停止了解衣这项措施 。 衣服是不用解开了 , 但考场内又派了士兵去巡查 。 到了元祐年间 , 巡查的士兵更是增加到了一百多人 。 对此 , 苏东坡有一句经典的描述:“诃察严细 , 如防盗贼 。 ”
除此之外 , 相应的防作弊措施也在不断升级 。 我们现代人进入考场常在喇叭里听到的“请考生按位就座”就是从宋代开始的 。 不过 , 宋代最有名的防作弊手段莫过于实施弥封(糊名)、誊录制度 , 影响也最大 。
说起弥封、誊录制度 , 简直是太严格了 , 严格到苏东坡居然打赌打输了!这个故事还得从一个叫李廌的说起 。 李廌是苏东坡看好的人才 , 苏东坡对他颇为欣赏 。 有一年李廌去参加省试 , 刚好苏东坡知贡举 。 在判卷子的时候 , 苏东坡对着一份试卷“呵呵呵”地傻笑 , 心里特别高兴 , 还在试卷上手批数十字 。 大概觉得这样还不过瘾 , 苏东坡又跑去跟黄庭坚说:“这一定是李廌的试卷!你看看 , 多么优秀!”
黄庭坚认为这可不一定 , 苏东坡却信心满满 , 于是这俩人就打了一个赌 。 结果等到拆封对号的时候 , 苏东坡有点无语 , 因为那份试卷的主人是章持 , 他以为的李廌压根就没有被录取 。 更凄惨的是 , 李廌大概不适合科举考试 , 他虽才华横溢 , 却考运不济 , 终身都没有及第 。
然而再严格的防作弊手段 , 也很难控制一些人想顶风作弊 。 有些书商瞄准了部分考生想走捷径的心理 , 居然出版了一些供考生夹带入场的小册子 。 在北宋中叶以前 , 考生夹带入场的多为手抄本 , “皆是小纸细书 , 抄节甚备 , 每写一本 , 笔工获钱三二十千” 。
到了北宋末 , 除了手抄本以外 , 还出现了雕版印刷的小册子 , 《宋会要辑稿》中就记载了当时考试舞弊的情形:“蝇头细字 , 缀成小册 , 引试既毕 , 遗编蠹简 , 几至堆积 。 兼鬻书者 , 以《三经新义》并庄、老、字说等 , 作小册刊印 , 可置掌握 , 人竞求买 , 以备场屋检阅之用 。 ”
据说后来到了南宋时期 , 这种用来考试作弊的小册子居然在建阳形成了产业 , 而这种小册子还有了名字 , 叫“夹袋册” , 在当时被高价竞售 。 买到这种小册子的考生 , 为了将小册子带入考场 , 也是绞尽了脑汁 , 有的装到鞋垫下面 , 有的塞进餐具里……当入考场解衣检查的时候 , 每次都会有一些考生的小册子被搜检出来 , 但即使身边的例子再惨痛 , 也总有人铤而走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