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 , 就算一些人考试作弊成功了 , 那他们以后的人生 , 也能通过作弊来完成么?所以 , 考试这件事 , 还是要诚信呀!
古代考题也疯狂 , 处处都是“扣分点”
当克服了一切有关于考试的困难 , 坐在考场准备答题时 , 古代考生与我们现代人都将面对同一个灵魂拷问:这考卷上到底写的是什么?为什么我没复习到的部分都出现了?
往往这种一头雾水的考题大多数都是唐代的经帖 , 宋代的墨义 , 相当于我们现代人的填空题 。 就拿唐代的经帖来说 , 考题主要是为了考查考生们对于经典知识的熟悉程度 , 也就是考生的记忆力 , 但出题方式好听点叫“刁钻” , 愤怒点叫“缺德”!这种考题一般是遮掩经书的前后文 , 只留下一行 , 裁纸为帖 , 帖去其中几个字 , 考生要把这几个字写出来 。
宋代的墨义也没好到哪里去 , 考试内容的烧脑程度与唐代相当 。 根据马端临所见到的吕夷简应解试的试卷 , 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的考题 。 比如“作者七人矣 , 请以七人之名对” 。 又比如“见有礼于其君者 , 如孝子之养父母也 , 请以下文对” 。 这些试题 , 想要回答上来 , 必须要死记硬背 , 想要考上 , 全凭借记忆力 。
诸科考试仅止于此 , 记忆力不行就考不上 , 于是大多数考生选择了进士科 , 因为进士科有开放型试题 , 除了经帖、墨义外 , 还考诗、赋、论 , 这样不仅不用完全死记硬背 , 还可以发挥一下文学才华 , 所以当时的考生都极为重视进士科 。
不过 , 就算是进士科的开放型试题也不是那么容易考过的 , 因为细化到答题与判卷的标准 , 依然要杀死考生们的脑细胞 。 诗赋必须遵守一定的写作规格 , 譬如对偶、音律、韵脚、字数等等 , 到处都是“扣分点” 。 尤其是韵脚 , 考官不仅要出题 , 还规定韵脚 , 一旦落韵 , 就直接“挂科” 。 据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记载 , 大才子欧阳修十七岁时在随州参加解试 , 即“以落官韵而不收” 。
除了这些条条框框的答题要求以外 , 古人跟我们一样 , 考试要学会答题的套路 。 尤其是近几年流行的作文套路 , 虽常被人们诟病 , 但考试的时候 , 手却很诚实 。 毕竟“一分一操场”啊!在南宋中期 , 曾流行起了一种套路作文 , 被称之为“永嘉文体” , 主要是借经义结合史事来发挥对于政制与政事的意见 , 讨论如何可以让国家治理得到实效 。 这种文体曾一度在科考中引领风骚 , 只要能学会这种文体 , 就能减少“挂科”的几率 。
除了掌握考点与答题技巧以外 , 我们现代人还特别强调考试的“卷面问题” , 不少老师都会反复强调要练字 , “衡水体”便在这种考试要求下出圈了!其实 , 古代也有“卷面分”这一说法 。 在明代初期 , 朱元璋、朱棣 , 这对父子大力提倡书法 , 一时间帖学大盛 。 对于科考 , 国家明确要求用楷书答题 , 务求工整 , 这种字体被称为“馆阁体” , 于是许多考生在平日里勤奋苦练 。 假如字很丑 , 就算是文采出众 , 最后也得“挂科” 。
你可千万别吐槽古代考试内容的奇葩 , 古代与我们现代一样 , 也曾经历了多次“教育改革” , 无数人都对此付出了心血 。
奇葩答卷上“热搜” , 金圣叹是“废话文学”鼻祖吧
有人为了考试愁得脱发 , 也有人考试就是为了去搞笑 。 在微博、朋友圈、豆X小组里 , 常常会看到一些老师把奇葩的答卷贴上来 , 然后评论区一片“哈哈哈哈哈” 。 你以为古代的读书人都是老学究或文弱书生形象那就大错特错了 , 他们搞笑起来 , 就连考官都会被带偏!
推荐阅读
- 广东|广东拟安排11.84亿元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 in|Paper写作怎么做到高质量?
- 广东|广东今年拟奖补11.8亿元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 全书|人类学入门经典
- 幼儿园|广东拟安排约12亿元助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 托管|学校课后托管班受青睐 课后服务如何提高质量
- 双减|减负和高质量发展如何兼顾?“双减”催生课后教育系统重建
- 作业|课后服务从“常态化”走向“高质量”
- 俞雅萍|课后服务从“常态化”走向“高质量”
- 学生|课后服务从“常态化”走向“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