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多年打而不倒,是什么在背后支撑应试教育?


教育|多年打而不倒,是什么在背后支撑应试教育?
文章图片

*来源:教育思想网(ID:eduthought) , 作者杨东平
各位朋友大家好 , 我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杨东平 。 今天我们讨论一个话题 , 就是关于对升学主义的批评 。 我最近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长文 , 叫做《我们为什么要反对唯升学论》 。 升学主义 , 也就是唯升学论 。 但是我们教育生活当中 , 我们反对的比较多的是应试教育 。 其实应试教育它是一种教学模式 , 就是指在教学过程当中填鸭式的教学、刷题训练等等 。 我们可以想一想 , 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应试教育打而不倒 , 而且甚至愈演愈烈?显然 , 在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制度和价值观的支撑 ,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升学主义或者说是唯升学论 。 升学变成了主义 , 变为一种信仰 , 这就成为大问题了 。
本来每个学生要追求更高的学业成就 , 甚至追求更高的学历 , 是一种正常的和正当的追求 。 但是我们要想一想 , 升学是不是基础教育的唯一功能?是不是学历越高越好?是不是每个人都要不分条件 , 追求高学历的目标?
这跟我们这些年在普及教育的过程当中的一些宣传有关 , 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知识改变命运”——好像只有通过高考才能够改变命运 。 这个说法在十年、二十年以前 , 它是有合理性的 , 因为当时的高等教育规模还很小、入学率很低 。 但是现在我们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了普及化的阶段 , 我们今天再来说“知识改命”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误导 。
比如说有很多农村学生尤其是在西部的民族地区 , 很多学生在这种严厉的应试教育当中 , 在小学、初中、高中就被淘汰了 , 被“甩”出来了 , 至今在西部的民族地区能够上普通高校的学生仍然并不是很多的 。 那么多的农村学生 , 他们的命运究竟改变了吗?同样改变了 。 我们现在的2.8亿的农民工 , 他们的命运是通过城镇化、市场化的途径改变的 , 并不是说只有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 。
那么 , 为什么说我们今天片面地强调唯升学论是错误的?
首先 , 它无法适应社会生活对人的多样化的需求 。 “360行 , 行行出状元” 。 社会需要多种人才 , 每个领域都有可能让你的人生可以出彩 , 而且社会对应用型、实践型的人才的需求远远高于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 。 但是唯升学论它只给你指出了一条道路:上大学!而且是高学历 , 985、211 , 北大、清华……这本来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选择 , 这种价值观就造成了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一种失衡 。 我们在沿海地区就可以看到:3000块钱招不到一个农民工 , 但可以很容易地招到一个大学生 。 另外 , 据央视财经频道的消息 , 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 , 人才需求缺口将近3000万人 , 缺口率高达48% 。
另一方面 , 唯升学论也无法适应人的多样性 , 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 因为一个人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够扬己所长 , 进而把兴趣变成职业 , 把职业变成事业 , 才能获得人生的幸福 。 所以我们看到我们身边 , 也有很多普通劳动者从事运输、电焊、养殖、餐饮 , 或者喜欢糕点、喜欢鲜花、喜欢服饰、喜欢动漫 , 他照样可以获得体面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 。 但是这种唯升学论的追求就把他们的人生价值都否定了 。 那么在这种盲目追求高学历的浪潮当中 , 最糟糕的就是对所谓“北清率”的攀比 , 我写过一篇文章《北清率已经成为一个有毒的负面指标》 。 据我所知 , 有些地方 , 为了追求“北清率”“零的突破” , 不顾学生的兴趣能力 , 非要让高分的学生报考清华美术学院或者北大护理学院 , 这种做法下 , 学生即便进入了北清 , 他们是难以获得幸福的人生 , 也难以真正成才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