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 “同课异构”已经成为我校进行教学研讨的常态 。 那么同课异构的意义与价值究竟在哪里?我认为 , 同课异构就是要在“小异”与“大同”中不断回环 , 在回环中不断创新设计 , 逼近教学的本质 , 获得更好的理解与生成 。
同课异构的“单向度”症结
不知何时起 , 为了“异”而“异”成了同课异构的一种追求 。 相较于分析教材 , 一些教师更注重在追求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变异”甚至教学结构的“异”上下功夫 。
这是一年级教材《小小的船》课文后的一道题:
为了达成让儿童学会表达这一教学目标 , 我们请两位教师进行同课异构 。 为了追求教学的“异” , 一位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 没有使用教材中泡泡里的提示“我还会说弯弯的小河 , 蓝蓝的大海……”指导儿童照样子说一说 , 而是直接补充了绘本《月亮的秘密》中的部分内容 。 她领着孩子边看绘本边讲述:“有一群小动物 , 想看看月亮的秘密 , 它们爬啊爬啊 , 爬上了天空 , 看到了好多月亮 。 于是 , 每个人摘下一个月亮带回了家 。 用来做什么呢?‘小猫最讨厌下雨 , 做个雨伞吧!小猪最爱吃 , 做个牛角面包吧!孔雀最爱美 , 做个帽子吧!猴子最淘气 , 做架秋千吧!小松鼠呢 , 为了装松果 , 做了一个小篮子 。 ’”然后问“小朋友 , 如果你也摘了个弯弯的月儿 , 你想用来做什么呢?”接着出示句式“我想________” , 引导儿童想象 , 练习表达 。
另一位教师同样想追求不一样的教学 。 他也忽视了教材泡泡里的提示 , 直接让儿童仿照“弯弯的月儿 , 小小的船”进行创编 , 出示“_______的________ , ______的________”的句式 , 让儿童表达 。
从这两个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到两位教师因“求异”心切 , 于是眼中的教材成了他们认为会“雷同”的炸药 , 全都选择避而不用 , 使儿童的表达缺少了必要的言语支架 。 第一位教师的课堂上 , 儿童只会“我想做镰刀”“我想做弹弓”……诸如此类的表达 。 而第二位教师的教学更是跳跃 , 因为缺乏必要的交代与指导 , 儿童对着这样的句式根本什么都说不出 。
我们可以看到 , 同课异构中“单向度”的“求异” , 最重要的症结就在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 内心究竟是在想成全儿童的真实生长 , 还是成全自己的与众不同?显然 , 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要成全儿童 , 要让儿童的思维在课堂上得到训练 , 素养得到提高 , 能力得到发展 。 教师如果一味地“求异” , 极易偏离完整育人的目标 。 因此 , 正确的做法是以平常心求异常思维 , 以异常思维达成完美育人的大同目标 。 为此教师应静下心来研读教材 , 才能在教材中找到儿童的生长点 , 找到搭建儿童表达支架的方法 。
同课异构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上述教学片段我们发现 , “求异”并不是同课异构的真正目的 , 而仅仅是一种手段 。 同课异构的真正目的是对文本求得更好的解读 , 对设计作出更好的调整 , 对教学本质作出更好的理解 。 因此 , 每位教师都需要有批判性思维 。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 , 第一位教师其实是有想法的 , 她希望通过相关文本的拓展阅读 , 打开儿童的眼界 , 让儿童不满足于教材 , 从而看到更广阔的天空 。 她也想到了要给儿童言语支架 , 于是利用绘本中不断重复的句式“我想做……” , 让儿童放飞想象 。 可是仔细思考 , 这篇课文后面为什么会设计叠词的运用表达?这明显是文本的一大特色 , 教师在给孩子扩充之前 , 是不是应该先把教材中的训练点让孩子熟练掌握呢?
推荐阅读
- 招聘|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 教师|北大韦神“真实处境”跌下神坛,学生退课,班级人数不到10人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考研|“考研初试第三被刷,只因没提前联系导师”,知情人道出其中实情
- 基础教育|又一“铁饭碗”招聘,工作稳定福利好,有望拿50万安家费和补贴
- 考试|“考第一请吃海底捞”,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感叹:是给自己挖坑
- 教育部|终于轮到高中生“减负”了,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教育部已有通知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讲座|贺昌中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以美育人”高峰论坛
- 教育部|吕梁市教育局通知: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